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查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专业技能,它不仅是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的关键环节,更是固定证据、突破案件的核心手段,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和违纪手段的不断翻新,对查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握科学、高效的查账技巧,是每一位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夯实基础:查账前的准备工作
查账绝非盲目翻阅凭证,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 明确查账目标与范围: 在进驻被查单位前,必须明确本次查账的主要目的,是常规经济责任审计,还是针对特定举报线索进行核查?目标决定了查账的方向和重点,若目标是核查“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则应重点关注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公务接待费等科目。
- 全面收集背景资料: 包括被查单位的组织机构、职能分工、预算批复、年度工作总结、以往审计报告及整改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等,了解单位的业务特点和资金流向,有助于快速定位风险点。
- 熟悉相关法规政策: 熟练掌握《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预算法》、《政府会计制度》以及最新的财经法规和“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要求,这是判断经济业务合规性的唯一标尺。
- 制定详尽的查账方案: 方案应包括人员分工、时间安排、重点检查科目、拟采用的查账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应对策略,确保查账工作有条不紊。
核心技巧:账务检查的突破口
在具体查账过程中,以下技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异常数字分析法: 数字是财务记录的核心,异常数字背后往往隐藏着问题。
- 看金额大小: 重点关注单笔金额过大,或明显超出常规标准的支出,一张金额为49999元的办公用品发票,可能存在刻意规避审批权限的嫌疑。
- 看数字关联: 检查相关联科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固定资产账目新增了车辆,核对是否有对应的车辆保险、燃油费支出;专项资金拨付后,追踪其是否在明细账目中体现为专款专用。
- 看时间规律: 关注节假日前后、换届前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前期等敏感时间节点的账务处理,易发生突击花钱、违规报销等问题。
-
会计科目对应关系分析法: 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两个或以上会计科目的联动变化,检查对应关系是否合理,是发现问题的利器。
- 虚列支出套取资金: 常见手法是通过“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工程款”等科目将资金转出,实际用于发放福利、公款吃喝甚至个人贪污,需核查发票内容真实性、收款方与被查单位是否存在关联、资金最终流向。
- 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 如将房屋出租、资产处置、培训收费等收入不入单位法定账簿,而是转入工会账户、食堂账户或下属单位,形成账外资金,需进行账实核对,并对可能产生收入的非主营业务进行延伸调查。
-
票据凭证真伪鉴别法: 票据是经济业务的载体,其真伪直接关系到业务的真实性。
- 形式审查: 检查发票抬头、税号、日期、金额、印章等要素是否齐全、规范,电子发票普及,需通过国家税务总局全国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进行真伪验证。
- 实质审查: 即使发票本身为真,业务也可能虚假。“办公用品”明细为烟酒茶、“会议费”附件无会议通知和人员签到表、“差旅费”无往返车票及住宿清单等,都属于“真票假业务”。
-
银行账户与资金流向追踪法: 资金流向是经济活动的“脚印”,通过查询被查单位及其相关人员的银行流水,可以清晰还原资金的来龙去脉,是突破大案要案的“杀手锏”。
- 核对银行对账单与单位银行存款账: 确保一致性,防止资金在账外循环。
- 关注大额现金存取、公私转账: 公款私存、频繁的大额现金提取、个人账户与单位账户之间异常的资金往来,都是高风险信号。
- 延伸调查关联方: 对可疑交易的收款方进行延伸调查,核实其与被查单位人员的关系,判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数据赋能:运用最新信息提升查账效能
在信息化时代,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善于运用各类数据平台和公开信息,为查账工作提供强大支撑,以下通过具体数据示例进行说明:
近期财经纪律重点检查领域及数据参考
| 检查领域 | 核心关注点 | 最新政策/数据动态(示例) | 权威来源 |
|---|---|---|---|
| “三公”经费 | 超预算、超标准列支;隐形变异问题(如“吃公函”、“吃食堂”、“吃老板”) |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比疫情前持续压减,反映出严控态势,需警惕通过项目支出转移、分摊“三公”经费的行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官网 |
| 津贴补贴与福利发放 | 违规发放津补贴、奖金、实物;变通名目(如“值班费”、“误餐费”)滥发钱物 | 中办、国办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多次发文,明确规范津贴补贴政策,近期通报案例中,存在以“安全责任奖”、“招商奖”等名义违规发放的问题。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 专项资金使用 | 挤占、挪用、套取专项资金(如科研经费、乡村振兴资金、民生保障资金) | 国家审计署202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指出,在重点专项资金审计中,仍发现部分资金拨付不及时、被挤占挪用、项目进展缓慢等问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官网 |
| 政府采购与工程项目 | 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虚高工程造价;工程款支付异常 | 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公开数据显示,部分地区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并查处了多起“量身定制”招标条件的违规案例。 | 中国政府采购网、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
| 国有资产管理 | 违规出租、出借、处置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 国务院国资委推动加快建设国有企业数智化监管体系,实现对国有资产动态监测,近期通报案例涉及违规低价出租房产、未经评估转让股权等。 |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 |
注:以上数据领域和政策动态需在具体查账时,通过权威渠道获取最新、最直接的信息进行核实和应用。
利用这些公开数据和政策导向,查账人员可以快速锁定当前高风险领域,使查账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检查某单位时,可以优先核对其“三公”经费决算数与预算数及上年决算数的差异,并结合上述政策要求,判断其支出的合规性。
策略与思维:超越账本的查账艺术
查账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脑力活。
- 建立整体观念: 不能就账查账,要将账务信息与被查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人员关系等结合起来分析,形成立体化认知。
- 善用谈话核实: 账面疑点需要通过与被查单位财务人员、经办人员及相关负责人的谈话来核实,谈话前要准备好问题提纲,谈话中要善于捕捉细节和矛盾点。
- 注重电子数据取证: 财务软件、网银记录、ERP系统数据、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日益重要,需依法依规进行固定和提取,并确保证据链的完整。
- 保持职业怀疑: 对任何看似合规的账务处理都要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多问一个“为什么”,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纪检监察查账工作,归根结底是一场正义与违纪违法行为的较量,它要求我们既要有扎实的财会功底、娴熟的查账技巧,也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随着科技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必将更深入地应用于纪检监察查账领域,这要求我们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库和方法论,方能精准发现问题,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