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写景散文的阅读技巧

核心心法:从“看景”到“见情”

在掌握具体技巧之前,请先建立最重要的阅读心法:写景散文,景是“皮”,情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写景散文的阅读技巧-图1

作者写景,绝非单纯为了描绘一个客观的风景,他/她笔下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片落叶,都浸染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思想哲思和人生感悟,你的阅读目标,就是透过这些“景”,去触摸作者那颗“心”。


阅读四步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你可以将阅读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像一个侦探一样,一步步揭开文章的奥秘。

第一步:初读感知,把握整体印象(“见面”)

  • 任务:快速通读全文,不要过多纠结于个别字词。
  • 目标
    1. 明确核心景物: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景?是山川湖海,还是一草一木?是城市街景,还是田园风光?
    2. 捕捉文章基调: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整体感觉?是欢快、宁静、悲凉、雄浑,还是孤独?试着用一两个词形容你的初读感受。
    3. 标记关键段落:留意那些让你眼前一亮、心头一动的句子或段落,它们往往是文眼或精华所在。

举例:读朱自清的《春》,初读后你会感到一种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欢快基调,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初读后则会感到一种清、静、悲凉的秋意。

第二步:精读分析,拆解写作技巧(“解构”)

这是阅读的核心环节,我们需要像解剖麻雀一样,精细地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抓住景物特征:景“形”如何?

  • 感官描写:作者调动了你的哪些感官?
    • 视觉:颜色、形态、光影(如:碧绿的潭水、嶙峋的怪石、斑驳的光影)。
    • 听觉:声音、寂静(如:潺潺的流水声、清脆的鸟鸣、万籁俱寂)。
    • 嗅觉:气味(如:泥土的芬芳、荷花的清香、雨后青草的气息)。
    • 触觉:温度、质感(如:刺骨的寒风、和煦的阳光、粗糙的树皮)。
    • 味觉:味道(较少见,但如描写果香、雨后的清新空气时会有)。
  • 动态与静态:作者是如何描绘景物的动态与静态之美的?是“静中有动”(如:宁静的湖面,几只野鸭悠然划过),还是“动中有静”(如:喧嚣的集市,一个安静的角落)?

分析表现手法:景“神”何在?

作者如何让景物“活”起来,并承载情感?这主要依靠各种修辞和表现手法。

  • 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这是写景散文的灵魂,把景物比作什么?赋予了景物怎样的生命和性格?
      • :把风比作“母亲的手”,是拟人,写出了风的温柔;把山比作“驼背的老人”,是比喻,写出了山的苍老和孤寂。
    • 排比、对偶:增强语势,使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能集中描绘景物,渲染气氛。
    • 夸张、反问:突出景物特点,强化情感。
  • 表现手法
    • 移步换景:作者的观察点在移动,所看到的景物也随之变化,常见于游记类散文(如《小石潭记》)。
    • 定点换景:作者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变换视角,描绘不同方向的景物(如站在山顶,看四面八方)。
    • 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最高境界。
      • :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潭水的清冷直接映射了他被贬谪后的孤寂悲凉。
    • 托物言志: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追求或哲理。
      • :周敦颐写莲花,是为了表达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
    • 联想与想象: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相关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或个人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景物的内涵。

梳理结构层次:景“序”怎样?

  • 线索: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景物的?是时间线索(春夏秋冬、晨昏)、空间线索(由远及近、由上到下)、还是情感线索(由喜到悲)?
  • 结构:是“总-分-总”结构,还是“并列式”结构(描绘几个并列的景点)?理解结构能让你看清文章的骨架。

第三步:品味语言,感受文字魅力(“品茗”)

散文是“美文”,语言是其生命。

  • 炼字炼句:圈点出那些用得最精准、最传神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思考为什么用这个字而不用另一个?
    •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字就写出了春天的动态和色彩。
  • 句式特点:作者多用长句还是短句?整句还是散句?不同的句式营造出不同的节奏感和风格。

    长句适合舒缓、细腻的描写;短句则显得简洁、有力、急促。

  • 语言风格:是清新自然、质朴无华,还是华丽典雅、汪洋恣肆?是含蓄蕴藉,还是直白奔放?这反映了作者的个人风格和写作时的情绪。

第四步:深读悟情,领会主旨内涵(“会心”)

这是阅读的最终升华,回到我们最初的心法——见情。

  • 景与情的关系: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这个景?这个景与作者的情感、经历、志向有什么关联?他是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这种“情”的?
  • 挖掘主旨: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是赞美自然之美,抒发人生感慨,还是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思考?
    • :读《荷塘月色》,不仅要看到月下荷塘的美,更要体会作者在那“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静谧中,那份寻求片刻宁静而不得的苦闷与彷徨。
  • 联系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其情感,了解杜甫的“国破山河在”,才能明白他笔下花鸟的“恨别”之情。

一个简单的阅读公式

写景散文阅读 = 景物特征 + 写作手法 + 语言特色 + 作者情感/思想

在阅读时,你可以心中默念这个公式,带着问题去文章中寻找答案:

  1. 写了什么景?(景物特征)
  2. 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方法?(写作手法)
  3. 语言好在哪里?(语言特色)
  4. 他为什么要这么写?他想表达什么?(作者情感/思想)

掌握了这些技巧,再拿起一篇写景散文,你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读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你不仅能欣赏到文字描绘出的风景,更能走进作者构建的那个充满情感与哲思的精神世界,享受阅读带来的无穷乐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