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2025高考历史解题技巧,今年考点怎么考?

历史解题是一个有章可循的过程,掌握正确的技巧和方法,能让你的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都得到显著提升,下面我将从通用原则、题型分类技巧、备考策略三个层面,为你提供一份超详细的历史解题攻略。

历史解题技巧-图1


通用核心原则(适用于所有题型)

在接触具体题型之前,请务必牢记以下三大核心原则,它们是你解题的“内功心法”。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这是历史学科的灵魂。

  • :指的是历史事实,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具体信息。
  • :指的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观点和结论。
  • 结合:任何观点都必须有史实作为支撑,不能凭空想象;任何史实都应该服务于你想表达的论点。

解题应用

  • 答主观题时:先亮明你的观点(论),然后用1-2个具体的史实(史)来证明它,最后再进行总结或升华。
  • 选择题:每个选项都要思考它背后对应的历史事实是什么,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置身“历史现场”,注重“时空观念”

历史是特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的,不能用今天的价值观和认知去苛求古人,这叫“历史主义”。

  • :时间,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哪个世纪?是战争时期、和平时期还是社会转型期?
  • :空间,事件发生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当时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何特点?

解题应用

  • 分析原因:思考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洋务运动”的原因,就要结合19世纪中叶中国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特定时空。
  • 评价人物/事件:将其放在其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评价,而不是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义。

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

历史是复杂的,任何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具有多重性,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思维。

  • 政治、经济、文化:这是最经典的分析框架。
  • 内因与外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内因)和外部条件(外因)。
  • 主观与客观:当事人自身的意图、能力(主观)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客观)。
  • 积极与消极/影响:任何事件都有其两面性,既要看到其进步意义,也要分析其局限性或负面影响。

解题应用

  • 论述题:在回答“意义”、“影响”、“评价”类问题时,务必从多个角度展开,使你的答案更全面、更有深度。

主观题高分技巧(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主观题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也是最能体现史论结合、时空观念和多角度分析能力的地方。

第一步:审题(最重要的一步!)

  1. 圈画关键词
    • 主体:问的是谁/什么?(如:秦始皇、新文化运动、美国)
    • 限定词:有什么限制条件?(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最主要原因、根本目的)
    • 动词:要求你做什么?(如:分析、比较、概括、评价、说明)
  2. 明确问题类型
    • “是什么”(概括、描述类):要求你简明扼要地陈述史实。
    • “为什么”(原因、背景类):要求你分析事件发生的条件。
    • “怎么样”(经过、内容类):要求你描述事件的过程或具体措施。
    • “有何影响/意义”(评价、影响类):要求你分析事件带来的结果和作用。
    • “有何异同”(比较类):要求你找出两个或多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步:构思(搭建答案框架)

  1. 明确中心论点:根据问题,用一句话写下你的核心观点。
  2. 寻找史实支撑:调动你的知识库,找出2-3个最典型、最有力的史实来支撑你的论点。一个论点配一个史实,结构最清晰。
  3. 设计答案结构
    • 总分总结构:开头亮明观点(总),中间分点论述(分),结尾总结升华(总),这是最稳妥、最清晰的结构。
    • 分点作答:使用“第一、第二、第三”或“其次、等标志词,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 逻辑清晰:按照“背景/原因 → 内容/经过 → 影响/评价”或“政治、经济、文化”等逻辑顺序组织答案。

第三步:作答(规范书写)

  1. 语言精炼,术语专业:使用历史学科的规范术语,避免口语化和随意性。
  2. 史实准确,要点齐全:确保时间、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准确无误,不要遗漏得分要点。
  3. 史论结合,有血有肉:每个分论点都要有史实作为例证,做到“观点+史实+分析”的模式。
  4.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

【万能模板/思路参考】

  • 评价类题目(如:评价某位历史人物/某项改革)

    • :该人物/事件是……的。/ 它既有……的进步性,又有……的局限性。
    • 分(积极方面)
      • 政治上:……(措施、影响)。
      • 经济上:……(措施、影响)。
      • 文化/军事/外交上:……(措施、影响)。
    • 分(消极方面/局限性)

      由于……(阶级/时代)的局限性,它未能……/导致了……。

    • :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总体评价)。
  • 原因/背景类题目

    • 国内因素
      • 政治:……(政局、制度、阶级矛盾等)。
      • 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危机等)。
      • 思想文化:……(新思想传播、文化传统等)。
    • 国际因素
      • 世界格局:……(两极格局、全球化趋势等)。
      • 其他国家影响:……(战争、革命、示范效应等)。
    • 根本原因:……(最深层、最本质的因素,如社会主要矛盾、经济基础等)。

选择题高分技巧

选择题的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考查的是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辨析能力。

  1. “抓关键词”法:题干中的时间、地点、核心概念是解题的“题眼”,迅速锁定时空范围。
  2. “排除法”:最有效的方法。
    • 排“谬”:排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史实错误、逻辑错误)。
    • 排“异”:排除与题干要求无关的选项(答非所问)。
    • 排“偏”:排除以偏概全、片面的选项。
    • 排“倒”:排除因果倒置的选项。
  3. “史实确认”法:对于确定的史实,直接选择,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一个确定的知识点。
  4. “逻辑推理”法:对于考查理解能力的题目,要运用前面提到的“时空观念”、“多角度分析”等原则进行推理,题干问“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你就应该从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未能触动封建制度)这个根本原因去推理,而不是从具体某个战役的失败等表面原因去选。
  5. “绝对化表述”要警惕:选项中出现“都”、“完全”、“彻底”、“唯一”、“标志”等过于绝对化的词语,要格外小心,很可能是错误选项,历史是复杂的,很少有绝对的事情。

备考与学习策略

技巧是“术”,平时的积累和学习方法是“道”。

  1. 构建知识体系:不要孤立地记忆知识点,用时间轴、思维导图等方式,将同一时期、同一主题(如近代化、全球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络,这有助于你宏观把握历史脉络。
  2. 回归教材,吃透基础:所有题目都源于教材,对教材的目录、黑体字、小字注释、图片都要熟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弹药库”。
  3. 高质量刷题,而非盲目刷题:做完一套题后,花双倍时间去分析,重点不是做对了多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