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中考数学难点技巧今年有哪些新变化?

难点分析与核心思想

我们要明白中考数学到底难在哪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考数学难点技巧-图1

  1. 综合性强: 一个大题常常融合了代数、几何、函数等多个知识点,比如用函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或用几何性质解决代数计算。
  2. 思维要求高: 不仅需要会算,更需要会想,题目往往设置“陷阱”,需要你具备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类讨论思想。
  3. 阅读与建模能力: 应用题和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多,要求学生能从复杂的文字和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如方程、函数)。
  4. 计算量大且易错: 压轴题的步骤多,计算过程繁琐,稍有不慎就会“一步错,步步错”。

攻克这些难点的核心思想是:

  • 数形结合: 这是数学的灵魂,把抽象的代数问题(如函数、方程)转化为直观的图形,或把几何问题用代数方法(如坐标系、向量)来解决。
  • 分类讨论: 当研究对象不确定(如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点的位置、参数的范围)时,需要根据所有可能的情况进行逐一讨论,做到不重不漏。
  • 转化与化归: 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不规则问题转化为规则问题,将求不规则图形面积转化为求规则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 函数与方程思想: 用运动和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将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或不等量关系,构建成函数或方程(组)模型,通过研究函数性质或解方程来解决问题。

分题型难点与突破技巧

(一) 选择题与填空题 (快、准、狠)

这类题是基础分,但也藏着“送命题”和“拉分题”,技巧的核心是“小题小做,小题巧做”。

  1. 特殊值法/特殊图形法:

    • 适用场景: 题目中给出普遍性结论,但选项是具体数值,或几何问题中,没有给出具体图形。
    • 技巧: 选取一个满足条件的特殊值(如x=0, x=1)或特殊图形(如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代入计算,往往能快速得出答案。
    • 例: 对于函数 y = kx + b,若k增大,b减小,图像如何变化?可以取k=1,b=1和k=2,b=0两个特殊函数,画图观察。
  2. 排除法:

    • 适用场景: 选项信息量大,或直接计算复杂。
    • 技巧: 通过分析题干,找出与明显矛盾的选项,逐一排除,缩小范围,最终锁定答案。
  3. 数形结合法:

    • 适用场景: 与函数、不等式、几何相关的问题。
    • 技巧: 快速画出函数图像、几何示意图,通过观察图形的交点、对称性、位置关系等,直观地解决问题。
    • 例: 比较数的大小、解不等式组,都可以通过画数轴或函数图像来解决。
  4. 估算法:

    • 适用场景: 计算复杂,或选项差距较大。
    • 技巧: 对计算结果进行粗略的估算,选择最接近的选项,这在解决无理数、复杂计算时非常有效。

(二) 解答题 (稳、狠、准)

这是拉开差距的关键,尤其压轴题。

  1. 代数综合题 (函数为主)

    • 难点: 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方程、几何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
    • 技巧:
      • 第一问通常是送分题: 求函数解析式,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代入已知点坐标求解。
      • 第二问是关键: 求特定点坐标、面积、最值等。
        • 求点坐标: 联立方程组,解方程,注意解的合理性(如点在坐标轴上,则纵/横坐标为0)。
        • 求面积: “割补法”是王道! 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为三角形、梯形等规则图形的面积和或差,看到“点在运动”,就要想到用含参的式子表示线段长度。
        • 求最值: “转化思想”为核心!
          • 几何最值问题: 常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将军饮马模型”(作对称点)、“手拉手模型”等。
          • 代数最值问题: 主要利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公式,或配方法求顶点式,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 第三问是拉分题: 存在性问题、探究性问题。
        • 存在性问题(如:是否存在点P,使得△ABP为直角三角形?):
          • “是否存在”、“能否”。
          • 解法: “先假设,后求解,再验证”,先假设存在,然后根据条件(如垂直、平行、相似)列出方程,解出参数,检查解出的参数是否满足所有隐含条件(如点在某个图形内、线段长度为正等)。
        • 分类讨论: 当不确定哪个角是直角、哪条边是斜边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做到不重不漏。
  2. 几何综合题

    • 难点: 证明线段/角相等、垂直、平行,以及复杂的计算和证明。
    • 技巧:
      • 打好基础: 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特殊四边形、圆的核心定理和性质。
      • “执果索因”与“由因导果”相结合:
        • 分析法(执果索因):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倒着想:要证A,需要证什么?要证B,又需要证什么?直到找到已知条件。
        • 综合法(由因导果): 从已知条件出发,能推导出哪些中间结论?这些结论又能和什么结合?
        • 实际解题时,两种方法结合,两头向中间靠拢。
      • 添加辅助线: 这是几何的“内功”。
        • 常见目的: 构造全等/相似三角形、构造特殊三角形(等腰、直角)、构造平行线、截长补短、连接对角线等。
        • 口诀参考: “遇中点,想倍长或中位线;遇垂直,想旋转或三线合一;遇角平分线,想对称或作垂线。”
      • “转化”思想: 将证明线段倍分关系转化为证明相等,将证明垂直/平行转化为证明角度关系或三角形全等/相似。
  3. 应用题

    • 难点: 阅读量大,信息杂,难以建立数学模型。
    • 技巧:
      • 慢读精读,圈点画批: 第一遍通读,了解大意,第二遍细读,用笔圈出关键数据(如单价、速度、时间)、单位以及表示变化的词语(如“增加到”、“减少了”)。
      • 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 问题问什么,设什么为未知数(x),然后根据题意,找出最核心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注意单位的统一!
      • 建立函数模型: 如果问题涉及“最大利润”、“最高/最低”等,通常需要建立函数关系式,然后求函数的最值。
      • 检验作答: 解出答案后,一定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如人数不能为负数,时间要为正数等),最后用完整的“答”句作答。

备考策略与心态调整

  1.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任何难题都是由基础知识点组合而成的,确保课本上的概念、公式、定理烂熟于心,这是所有技巧的根基。
  2. 建立“错题本”,用好错题本:
    • 不是抄题,而是分析: 写下原题,更重要的是写下错误原因(是概念不清?计算失误?还是思路卡壳?)和**正确的解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