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古代沟通技巧案例,今人职场还能用吗?

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因高超沟通技巧而改变局势、成就伟业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其中蕴含的原则至今仍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沟通技巧案例古代-图1

以下我将从几个不同维度,选取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沟通技巧案例进行解析。


触龙说赵太后 —— 以情动人,循序渐进的说服艺术

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赵国长安君(赵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溺爱幼子,坚决不肯,并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沟通者: 触龙(一位老臣) 沟通对象: 赵太后(情绪激动、立场坚定的母亲) 沟通目标: 说服赵太后同意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

沟通技巧分析:

触龙的沟通堪称教科书级别,他完美地运用了心理学和沟通学的原理。

  1. 破冰与共情(避开“雷区”,建立情感连接):

    • 错误示范: 如果直接去劝谏,说“为了国家,您应该牺牲一下”,必然会立刻激怒太后。
    • 触龙的做法: 他没有一上来就谈国事,而是先说自己身体不好,然后关心起太后的饮食起居,他问:“太后玉体可还安好?”太后说自己每天只喝点粥,触龙顺势说:“老臣近来也不想吃东西,但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就能稍微多吃点东西了。”
    • 效果: 这番家常话瞬间拉近了两人距离,太后怒气消了一半,觉得触龙是个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老人,而不是一个只会讲大道理的政客。关键点: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2. 自我暴露与引出话题(制造共鸣,引导对方):

    • 触龙接着提到自己的小儿子舒祺,说自己年事已高,希望能在去世前为儿子在黑衣卫队中谋个差事,他为自己的偏爱小儿子而道歉。
    • 效果: 这一步非常高明,赵太后溺爱长安君,触龙也“溺爱”舒祺,这种“犯错”的坦诚,让太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太后立刻问:“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回答:“甚于妇人。” 这句话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父母之爱”这个共同点上,为后续的论述铺平了道路。
  3. 类比与升华(从个人到国家,晓以利害):

    • 在情感连接稳固后,触龙开始他的核心论证,他没有直接批评赵太后,而是通过一个类比来点醒她。
    • 他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赵太后已出嫁的长女),贤于爱长安君。”(我认为您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 太后立刻反驳:“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你错了,我爱长安君更厉害。)
    • 触龙从容解释:“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爱孩子,就要为他的长远未来打算。)他举例说,太后送燕后出嫁时,虽然悲伤,但每次祭祀都祈祷她“勿反”,希望她在燕国能站稳脚跟,代代为后,这说明太后爱燕后,是为她的长远利益着想。
    • 效果: 通过这个对比,触龙不动声色地指出了赵太后当前行为的“短视”——她只看到眼前的宠爱,却没为长安君的长远政治生涯考虑。
  4. 点明核心,给出解决方案:

    • 触龙直接点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现在您给长安君尊位和封地,却不让他为国家立功,等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
    • 他总结道:“老臣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爱长安君。”(所以我认为,您爱燕后是真正的爱,而爱长安君则不是。)
    • 效果: 这番话彻底击中了赵太后的软肋,她意识到,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是帮助子女建立立身之本,她被说服,同意长安君出质齐国。

触龙的沟通技巧是 “情、理、利” 的完美结合,他先以情动人,建立信任;再以理服人,通过类比让对方自己领悟;最后以利诱人(长远利益),促使对方做出正确决策,整个过程如剥茧抽丝,层层递进,无懈可击。


烛之武退秦师 —— 以“利”诱人,瓦解联盟的外交辞令

背景: 公元前630年,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遣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退兵。

沟通者: 烛之武(一位隐士) 沟通对象: 秦穆公(雄心勃勃的君主) 沟通目标: 劝说秦穆公与郑国结盟,并立即撤军,从而瓦解晋秦联盟。

沟通技巧分析:

烛之武的沟通是典型的“利益分析法”,他精准地抓住了秦穆公的核心关切。

  1. 精准定位,直击要害:

    • 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开门见山,没有丝毫卑微求饶的姿态,他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亡了,如果灭了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斗胆来麻烦您。)
    • 效果: 这种坦诚的姿态反而赢得了尊重,他首先承认郑国的弱小和失败,降低了对方的防备心,他立刻将问题引向核心——“对您秦国有何好处?
  2. 剖析利弊,制造对立:

    • 烛之武紧接着分析了灭郑对秦国的“弊”和对晋国的“利”。
    • 弊: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越过别国来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去增强晋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了,就等于秦国实力削弱了。)
    • 利(对晋国):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它向东边把郑国作为边界后,又会向西边扩张土地,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
    • 效果: 这段话是整个沟通的“杀手锏”,它清晰地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晋国才是秦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灭郑只会“养肥”晋国,最终损害秦国的利益,他成功地在秦晋之间制造了利益冲突。
  3. 提供替代方案,给出“双赢”选择:

    • 在分析了灭郑的坏处后,烛之武立刻给出了一个对秦国有利的替代方案。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留下郑国,让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秦国通往东方)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时,我们可以提供物资上的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坏处。)
    • 效果: 这不仅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更是一个“共赢”的方案,它让秦国意识到,与郑国合作,不仅能得到实际利益,还能牵制晋国,何乐而不为?
  4. 历史旧账,唤醒警惕:

    • 他抛出“杀手锏”——晋惠公背信弃义的历史。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而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他把焦、瑕两地许诺给您,可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 效果: 这段历史旧事彻底唤醒了秦穆公对晋国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