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从“思想内核”和“表达技巧”两个维度,并结合二者的融合,来系统地阐述散文的思想与技巧。

思想内核:散文的灵魂与深度
一篇散文能否打动人、流传下来,首先取决于其思想深度,思想不是喊口号,而是作者对世界、人生、自然的独特观察、感悟和思考。
求“真”——真诚与真诚的发现
- 情感的真诚:散文是“真”的艺术,作者必须先对自己坦诚,将最真实的情感、困惑、喜悦、悲悯注入文字,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散文的大忌,鲁迅的《朝花夕拾》、朱自清的《背影》,其力量都源于那份扑面而来的真诚。
- 观察的真实:散文的思想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要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从细微处见宏大,汪曾祺写家常小菜、市井人物,其思想就建立在对生活本真状态的忠实记录上。
求“深”——由表及里的穿透力
- 以小见大:这是散文最核心的思想方法,从一个具体的物(一片落叶、一件旧物、一道菜肴)、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具体的场景入手,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时代风貌或文化意蕴,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通过对地坛这个特定空间的描写,最终思考的是关于生、死、命运的终极问题。
- 思辨性:优秀的散文往往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展现思考的过程,它提出问题,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梭罗的《瓦尔登湖》表面上是记录隐居生活,深层是对物质主义、社会规则和个人价值的深刻反思。
求“新”——独特的个人视角
- 个性化感悟: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散文的思想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悟的独特性,张爱玲写月亮,是“冷的,苍白的”;别人写月亮,可能是“温柔的,明亮的”,这种独一无二的视角,赋予了散文不可替代的魅力。
- 打破思维定式:敢于对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质疑,从新的角度解读世界,鲁迅的《秋夜》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啰嗦,实则用一种近乎固执的笔法,营造出一种孤独、压抑、坚韧的氛围,这是对传统写景手法的颠覆。
表达技巧:散文的血肉与风骨
技巧是思想的载体,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思想而服务的,没有恰当的技巧,再深刻的思想也无法被读者感知。
结构技巧:形散神不散
- “形散”:指散文的取材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笔法灵活多变。
- “神不散”:指散文的中心思想(主旨)是明确且集中的,所有的材料、笔法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结构技巧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用一条“神”(思想线索)将散落的“形”(材料)串联起来。
- 线索法:以“物”(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情”(如《荷塘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与哀愁”)、“理”(如《敬畏自然》中的哲理)为线索。
- 蒙太奇/意识流:通过场景的快速切换或思绪的自由流淌来组织结构,如鲁迅的《野草》。
- 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从现象到本质,从浅入深,不断深化主题。
语言技巧:锤炼字句,营造意境
- 朴素与华丽并存:散文的语言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素(如汪曾祺),也可以是“词藻华丽,意象密集”的精致(如何其芳),关键是贴切,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最准确的意思。
- 炼字炼句:散文讲究一字千金,动词要精准,形容词要传神,句式要富于变化,鲁迅用“扫”和“挂”两个简单的动词,就生动地写出了闰土的变化。
- 节奏感:通过长短句、整散句的搭配,形成语言的节奏,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语言节奏的典范。
- 营造意境:散文不满足于“写景”,更追求“造境”,通过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氛围和情感空间中,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意境,是通过槐树、秋蝉、秋雨等一系列意象共同营造的。
表现手法:丰富表达的维度
-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暗示某种抽象的情感或思想,如冰心的小桔灯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 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强化情感,如将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衰败对比,突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 白描: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地勾勒出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如鲁迅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寥寥数笔,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 通感:将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创造出新奇独特的艺术效果,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将嗅觉(清香)与听觉(歌声)联系起来。
思想与技巧的融合:最高的境界
思想与技巧的融合,是散文创作的最高追求,它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 思想为体,技巧为用:思想是身体,技巧是衣服,衣服要合身,才能衬托出身体的美好,技巧必须服务于思想,不能为了技巧而技巧。
- 技巧是思想的“外化”:当思想足够深刻时,它本身就蕴含着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作者需要做的,是找到那个“唯一的词”(福楼拜语),高明的作者,其笔法本身就是其思想气质的体现,鲁迅的冷峻犀利、沈从文的温润质朴、张爱玲的精致刻薄,都是“人”与“文”的高度统一。
如何实现融合?
- 先有思想,再寻技巧:在动笔前,先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核心情感是什么,思考如何用最合适的结构、语言和手法来承载它。
- 让技巧自然生长:在写作过程中,不要刻意堆砌技巧,当情感和思绪达到某个点时,最贴切的比喻、最合适的结构往往会自然涌现,这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 反复修改,打磨合一:初稿往往是思想的粗胚,在修改过程中,不断调整语言,删减冗余,增补细节,这个过程就是思想与技巧不断磨合、最终达到完美统一的过程。
写好一篇散文,需要:
- 向内求:真诚地感受生活,深入地思考人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核。
- 向外练:锤炼语言,掌握结构,熟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为思想找到完美的表达形式。
- 内外合一:让技巧成为思想的延伸,让思想通过技巧熠熠生辉。
一篇优秀的散文,应该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从容的谈笑中,将深刻的哲理和动人的情感,不动声色地传递给读者,让人在回味中有所得,有所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