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后疫情时代,班主任如何高效与家长沟通?

良好的家校沟通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桥梁,它不仅传递信息,更传递着信任与关怀,作为与家长们接触多年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沟通并非简单的说话,而是一门需要用心揣摩的艺术,有效的沟通能化解误会,凝聚共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出最温暖有力的支持环境。

后疫情时代,班主任如何高效与家长沟通?-图1

倾听:沟通的基石

许多沟通障碍的根源,在于我们急于表达而疏于倾听,真正的倾听,是放下手中的事务,用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告诉对方:“我在这里,我关注着你。”这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尊重与共情的姿态。

当家长表达焦虑或不满时,他们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急于辩解或提供解决方案往往适得其反,我曾遇到一位母亲,她对孩子的数学成绩忧心忡忡,言辞激烈地指责教学方法,我没有打断,而是耐心听她说完所有担忧,随后轻声回应:“我完全理解您的焦虑,我们都希望孩子进步。”这句简单的共情,让她的情绪明显平复,我们随后才得以理性地探讨具体的辅导方案,倾听,是让沟通回归理性的第一步。

共情:建立信任的纽带

共情要求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珍宝,家长的焦虑、期待乃至苛责,大多源于对孩子的深爱,当我们能理解这份情感基础,沟通的语气和方式自然会变得柔和与真诚。

面对一个孩子行为习惯的问题,直接告状式的“您的孩子今天又欺负同学了”只会引发防御心理,而尝试共情的表达是:“我注意到小明今天和同学有些小摩擦,他似乎有些情绪,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扰,看看如何帮助他更好地与同伴相处。”这样的表述将双方置于同一阵营,共同面对问题,而非相互指责。

清晰与正向的表达艺术

信息的清晰传递至关重要,避免使用教育专业术语,用家长能理解的日常语言交流,秉持“优点前置”的原则,让沟通始于欣赏,而非问题。

在向家长反馈时,我常采用“三明治法则”:首先真诚地提出孩子的一个具体优点或进步,然后客观地描述需要改进的问题并共同商讨对策,最后再次表达对孩子的信心与期待。“乐乐这学期在课堂上发言非常积极,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出色,如果我们能一起帮助他提升做作业的专注度,他的潜力会得到更大发挥,我很看好他的成长势头。”这种表达方式,保护了孩子的自尊,也维护了家长的感受,使建议更容易被接纳。

善用现代沟通工具

数字化时代,家校沟通的渠道日益多元,选择合适的工具并能动地使用它们,能极大提升沟通效率,以下是根据近期教育行业报告整理的部分主流沟通工具及其特点,数据来源于2024年5月发布的《中国家校沟通数字化平台发展研究报告》:

工具类型 代表平台 核心优势 适用场景 使用建议
即时通讯类 微信、QQ 普及率高,沟通即时 日常通知、紧急联系、简单问答 建立班级群规范,避免在群内公开批评学生或长时间闲聊,重要事项建议结合一对一沟通。
专业家校平台 晓黑板、ClassIn 功能集成(通知、作业、成绩),管理规范 学校官方通知、作业发布、成绩查询、课程管理 引导家长养成定期查看的习惯,确保重要信息送达,教师需及时更新平台内容。
社交平台类 班级博客、微信公众号 内容沉淀,展示集体风貌 展示班级活动、分享教育理念、发布成长记录 质量与频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班级活力,成为正向教育的窗口。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家校沟通数字化平台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超过85%的教师和家长倾向于组合使用多种工具进行沟通,即时通讯+专业家校平台”是最主流的模式,关键在于,我们要明确不同工具的定位,避免功能错位,例如不应在微信群中传递涉及学生隐私的成绩信息。

应对挑战性沟通的策略

面对意见分歧或家长的不满,保持冷静与专业是首要原则,控制个人情绪,不因对方的语气而动怒,寻找双方共识的基点——“我们都希望孩子好”,陈述客观事实,而非主观评判,聚焦于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如果沟通陷入僵局,不妨暂时中止,建议:“您的意见我收到了,让我再深入了解情况,我们明天再约时间详细沟通,可以吗?”这为双方提供了冷静思考的空间,对于原则性问题,要温和而坚定地守住教育的底线。

持续的沟通实践让我深信,当我们以真诚为舟,以智慧为桨,就能在家校之间架起一座坚固而美丽的桥梁。 这座桥上,流淌着对孩子的共同关爱,承载着彼此的理解与尊重,每一次用心的交流,都是在为孩子的世界增添一缕阳光,正是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才真正实现了它的力量,陪伴每一个生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