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词语积累与运用是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石,恰当精准地使用词语,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掌握有效的补充词语技巧,对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理解词义是精准运用的前提
准确理解词语含义,是恰当使用词语的第一步,家长和教师需引导孩子不仅记住词语本身,更要理解其适用语境、感情色彩与搭配对象。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4年发布的《全国小学生语文素养调查报告》,能够准确区分近义词并在不同语境中恰当使用的小学生,其作文得分平均高出15-20分,报告中特别指出,“鼓励-激励-鼓动”这组近义词,超过60%的小学生无法准确区分其感情色彩和使用场景。
分类积累构建个人词语库
系统化地积累词语,比零散记忆更有效,建议学生建立分类词语本,按主题、词性或使用场景进行分类整理。
以下是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2024年6月发布的《小学生常用词语使用频率分析》整理的表格,展示了小学生作文中最需要加强使用的几类词语:
| 词语类别 | 使用频率 | 推荐补充词语举例 | 数据来源 |
|---|---|---|---|
| 描写人物神态 | 中等 | 神采奕奕、容光焕发、眉飞色舞 |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2024小学生作文词语使用分析报告》 |
| 描绘自然景观 | 偏低 | 郁郁葱葱、波光粼粼、云雾缭绕 | 同上一来源 |
| 表达心理活动 | 中等 | 心花怒放、忐忑不安、思绪万千 | 同上一来源 |
| 描述事物变化 | 偏低 | 潜移默化、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 同上一来源 |
这份数据表明,小学生在描写自然景观和事物变化时,词语使用相对单一,有针对性地补充这些类别的词语,能显著提升作文质量。
情境应用巩固词语记忆
词语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真正被掌握,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孩子在真实语境中使用新学词语,是巩固记忆的有效方法。
学习“淅淅沥沥”这个词语时,可以让孩子在雨天仔细观察,然后描写雨景;学习“兴高采烈”时,可以让孩子回忆自己特别开心的一天,并用这个词语描述当时的心情。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5月的研究显示,在情境中学习并使用新词语的学生,三个月后词语保持率高达85%,而单纯通过背诵记忆的学生,保持率仅为40%。
阅读拓展丰富词语来源
广泛阅读是积累词语的最佳途径,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读物,既能培养语感,又能自然吸收丰富词汇。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4月发布的《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白皮书》指出,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课外阅读的小学生,其作文中使用的独特词语数量是不经常阅读学生的3倍以上,白皮书推荐了包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国民间故事精选》等经典读物,以及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我们的节气》等新出版优秀童书。
迁移创新提升运用能力
当孩子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语后,应鼓励他们在不同语境中尝试使用,甚至创造性地组合词语,形成个人独特的表达风格。
孩子学习了“金灿灿”后,可以引导他们仿写出“绿油油”“红彤彤”等结构相似的词语;学习了“争先恐后”后,可以鼓励他们在描写其他场景时运用这个词语,如“下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向操场”。
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2023年的研究表明,具有词语迁移创新能力的小学生,在语文综合能力测试中表现更为突出,这种能力对其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也有持续积极影响。
日常实践养成运用习惯
词语学习需要融入日常生活,家长可以与孩子玩词语接龙、编故事等语言游戏;鼓励孩子在日记、便条等日常写作中尝试使用新学词语。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024年3月的调查显示,有定期进行语言游戏习惯的家庭,其孩子的词汇量比同龄人平均多出约300个常用词语,作文表达能力也明显更强。
词语是构筑文章的基本材料,掌握补充词语的技巧,相当于为写作能力打下了坚实根基,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耐心引导,让孩子在愉悦中积累,在成功中进步,最终在文字世界里自由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