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最新数据与应对指南
新冠疫情最新数据概览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通报,2023年11月1日0—24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5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35例(广东12例,福建6例,上海5例,四川4例,北京3例,天津2例,辽宁1例,浙江1例,山东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广东);本土病例322例(广东52例,内蒙古43例,新疆35例,山西32例,陕西29例,四川26例,山东23例,北京12例,河南12例,重庆9例,辽宁8例,黑龙江8例,江苏7例,湖南7例,云南6例,上海5例,浙江5例,福建5例,贵州4例,西藏4例,天津3例,甘肃3例,青海2例,河北1例,吉林1例),含4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23例,四川6例,内蒙古4例,新疆4例,江苏3例,辽宁2例,浙江1例,山东1例,湖南1例,云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7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5例,本土病例215例(内蒙古42例,广东38例,四川26例,新疆22例,陕西14例,山西13例,重庆11例,北京10例,江苏6例,河南6例,云南6例,辽宁5例,浙江4例,上海3例,湖南3例,贵州3例,天津2例,福建1例,山东1例,甘肃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4238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30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632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5790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1月1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854例(其中重症病例2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50642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60722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897421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32662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662例,其中境外输入121例,本土1541例(新疆376例,广东299例,内蒙古148例,河南131例,青海109例,福建78例,山东78例,湖北77例,甘肃65例,山西50例,湖南49例,陕西43例,天津38例,四川37例,河北33例,黑龙江24例,安徽21例,上海20例,江苏17例,云南15例,广西13例,重庆12例,西藏12例,浙江11例,宁夏11例,辽宁9例,北京8例,吉林8例,江西7例,贵州5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892例,其中境外输入129例,本土763例(新疆244例,内蒙古64例,广东58例,四川43例,陕西37例,湖北35例,上海30例,云南28例,天津26例,江苏25例,安徽22例,山西21例,山东21例,重庆16例,河北14例,甘肃14例,浙江13例,湖南11例,广西11例,辽宁10例,西藏8例,黑龙江7例,河南6例,贵州6例,吉林5例,福建4例,江西4例,青海4例,宁夏3例,海南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49例(境外输入3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0229例(境外输入1139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203568例,香港特别行政区437266例(出院91995例,死亡1042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5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7765507例(出院13742例,死亡12924例)。
无症状感染者的特点与风险
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没有发热、咳嗽、乏力、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临床症状,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根据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以下特点:
-
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其呼吸道标本中能检测到新冠病毒核酸,有些无症状感染者后来出现症状转为确诊病例,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与有症状者相当,传染期主要集中在其核酸检测阳性前5天和后5天,尤其是前3天传染性最强。
-
隐蔽性:由于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人群中难以被发现,其导致的传播也更为隐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占比较高。
-
转归情况:部分无症状感染者随后会出现临床症状转为确诊病例;部分会一直保持无症状状态,病毒核酸检测转阴后自行痊愈;少数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
确诊新增无症状的应对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
-
科学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以及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应正确佩戴口罩,建议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并确保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外表面。
-
保持社交距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距离,特别是避免与有呼吸道症状的人近距离接触。
-
加强手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至少20秒,如无洗手条件,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等部位。
-
做好健康监测:每日测量体温,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接触史和旅行史。
-
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量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
社区防控措施
-
精准流调溯源:对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其活动轨迹和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隔离观察措施。
-
重点区域管控: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对相关社区、楼栋或单元实施封闭式管理,限制人员流动,减少传播风险。
-
大规模核酸检测:在疫情风险区域组织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优化检测流程,提高检测效率,确保"应检尽检"。
-
环境消杀:对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活动过的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对公共场所定期开展预防性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物体表面。
-
健康宣教: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医疗救治措施
-
分类收治: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应分别收治在不同区域,避免交叉感染,轻型、普通型病例可收治在方舱医院,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及时转至定点医院救治。
-
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和中药制剂,提高救治效果。
-
心理干预: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缓解其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促进身心康复。
-
康复管理:出院患者应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定期复查核酸检测,并指导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和体能恢复。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疫苗接种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减少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
-
保护效果:全程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即使发生突破性感染,也能有效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仍然较好。
-
加强免疫:完成基础免疫6个月后,进行加强免疫可迅速提高抗体水平,增强免疫保护效果,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及时接种加强针。
-
接种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应"应接尽接",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和免疫力低下者等高危人群,我国已批准使用的新冠疫苗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等多种技术路线产品,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结与建议
面对当前疫情形势,我们应保持警惕但不必恐慌,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是应对疫情的关键,个人应做好自我防护,配合防控措施;社区应加强管理,阻断传播链条;医疗机构应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救治能力,加快推进疫苗接种,构建免疫屏障,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