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语文诗词解题技巧,语文诗词解题技巧和方法

语文诗词解题技巧

诗词鉴赏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也是学生容易失分的部分,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提高答题效率,还能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内涵,本文将从审题、分析、答题三个层面,结合最新考试趋势和权威数据,帮助考生提升诗词解题能力。

语文诗词解题技巧,语文诗词解题技巧和方法-图1

精准审题,明确考查方向

通常包含“炼字”“情感”“手法”“意境”等关键词,准确识别考点是解题的第一步,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全国卷诗词鉴赏题主要考查以下几类:

考查类型 出现频率(2023年) 典型提问方式
炼字炼句 32% “某字/句妙在何处?”
情感主旨 28%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 25% “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意象意境 15%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数据来源:教育部考试中心《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解题技巧

  1. 圈画关键词:如题目问“手法”,需优先考虑比喻、对比、用典等;若问“情感”,则需结合意象和背景分析。
  2. 注意隐含提示:结合全诗”意味着答案需整体把握,而非局部解读。

四步分析法,破解诗词内核

与注释 常提示写作对象或情感基调,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喜”字直接点明情感,注释则可能提供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关键信息,例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选取陆游诗,注释注明“此诗作于作者被贬期间”,考生可据此推断诗中的愤懑之情。

拆解意象群

意象是诗词情感的载体,根据《中华诗词学会2024年意象分析报告》,高频意象及其常见含义如下:

  • 自然类:明月(思乡)、杨柳(离别)、鸿雁(书信)
  • 季节类:秋风(萧瑟)、春雨(生机)、残阳(衰败)
  • 器物类:孤灯(寂寞)、浊酒(愁绪)、扁舟(漂泊)

案例:2024年广州一模题考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并非写实,而是表现归隐后的心境澄明。

识别手法技巧

高频手法考查统计(近3年高考数据):

手法类型 典型诗句 作用分析
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化抽象愁绪为具体形象
用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历史人物表达壮志难酬
虚实结合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梦境与现实对比强化悲痛

(数据来源:《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2021-2023》)

特别提醒:近年考题更倾向“复合手法”分析,如2023年浙江卷要求同时指出“对比”和“以乐景衬哀情”。

关联时代背景

不同时期诗词有鲜明风格差异:

  • 盛唐:雄浑豪放(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 南宋:忧国忧民(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 清代:隐晦批判(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

规范答题,规避失分点

结构模板

以“炼字题”为例,采用“释义—手法—效果”三步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释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吹绿”;
手法:化静为动;
效果:生动展现春风吹拂下万物复苏的景象,强化生机盎然之感。

高频失分警示

  • 套话空泛:如“表达作者爱国情怀”需具体到“对南宋偏安一隅的悲愤”;
  • 混淆概念:将“借景抒情”误写作“托物言志”;
  • 忽略分层:多情感诗词需分点作答,如李煜《虞美人》既有亡国之痛,又有物是人非之叹。

实战案例:2024年新高考Ⅰ卷真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问题:分析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艺术手法。(6分)

参考答案

  1. 动静结合:“有声”的晚籁与“无语”的山峰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对比,营造出空寂而悠远的意境;
  2. 拟人修辞:“立斜阳”赋予山峰人的姿态,突出其静穆之美;
  3. 情景交融:通过自然景物描写,隐含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思乡之情。

评分标准:每点2分,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词解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系统训练与积累,建议每日精读一首经典诗词,参照《高考语文必备古诗词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版),重点标注意象、手法、情感关键词,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