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兴(比兴手法)
这是《关雎》最核心、最著名的艺术手法。

-
定义:“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说,诗歌开头先写与主题相关或相似的景物,以此引出正题,起到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或象征寄托的作用。
-
具体运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对鱼鹰(雎鸠)在河洲上发出“关关”和鸣的声音。
- 引出正题:这幅宁静、和谐、成双成对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雎鸠的忠贞伴侣,象征着诗人心中理想伴侣的美好;雎鸠的和鸣,也暗示了君子对淑女真挚而和谐的爱慕。
-
艺术效果:
- 自然贴切:用自然景物起兴,不显突兀,使诗歌意境优美,充满生活气息。
- 含蓄蕴藉:没有直接说“我想找个好姑娘”,而是通过雎鸠的形象来暗示,情感表达委婉、含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 奠定基调:全诗的基调是健康、明朗、积极的,雎鸠的和谐鸣叫也为这首爱情诗定下了纯真、美好的基调。
重章叠句(复沓手法)
这是《诗经》中普遍使用的结构形式,在《关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定义:指在诗歌的各章节中,不断地重复某些诗句或结构,只替换少数几个关键词。
-
具体运用: 全诗共五章,其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回环往复之美:
- 第一章(总起):点明主题——“君子好逑”。
- 第二章(追求):写“君子”追求“淑女”的迫切和不得的焦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第三章(幻想):想象追求成功后的和谐场景——“琴瑟友之”。
- 第四章(高潮):想象盛大而隆重的婚礼场景——“钟鼓乐之”。
- 第五章(再现):再次回到“荇菜”的意象,与第一章呼应,但情感已从“求之不得”的焦虑转向了“钟鼓乐之”的喜悦。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和“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句式,通过替换“流”、“采”、“芼”等动词,以及“求”、“友”、“乐”等表示关系的词,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情感的深化过程。
-
艺术效果:
- 深化情感:通过反复咏唱,不断强化和深化主题,使情感表达更加饱满、真挚。
- 增强音乐性:使诗歌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音乐感和韵律美,便于传唱。
- 结构清晰:使得诗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像一首完整的叙事曲,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关雎》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
- 实写:诗人所见的客观景物——“关关雎鸠”、“参差荇菜”,这是诗歌的“景”。
- 虚写:诗人的内心活动和想象——“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是诗歌的“情”。
- 具体运用:
- 现实中“参差荇菜”的采摘,与想象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婚礼场景形成对比。
- 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与想象中“钟鼓乐之”的盛大喜悦形成对比。
- 艺术效果:
- 拓展意境:虚写部分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不仅仅停留在单相思的苦闷,更升华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 情感层次丰富:真实地再现了爱情从萌芽、追求、受阻到最终(在想象中)圆满的全过程,情感表达更加立体和深刻。
- 人物形象丰满:通过虚实结合,塑造了一个既有真挚情感、又有理性克制;既有现实苦恼、又有浪漫追求的“君子”形象。
双声叠韵与语言朴素
- 双声叠韵:“窈窕”、“参差”、“辗转”等词本身就是双声(声母相同)或叠韵(韵母相同)词,读起来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 语言朴素:全诗用词都非常朴实、生活化,如“雎鸠”、“荇菜”、“琴瑟”、“钟鼓”等,都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意象和事物,这种朴素的语言使得诗歌真挚自然,毫无雕琢之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雎》的技巧可以概括为:
- 结构上:以起兴开篇,奠定全诗基调;以重章叠句为主体,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和叙事层次。
- 内容上: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追求与浪漫想象融为一体,使情感表达既真挚又富有诗意。
- 语言上:运用双声叠韵增强音韵美,同时保持语言的朴素,使其生动自然,贴近生活。
这些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得《关雎》虽然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富,情感饱满,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不朽的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