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篇:防患于未然,是最高级的技巧
是防溺水的核心,绝大多数溺水事故都是因为忽视了预防措施。

知己知彼,不盲目下水
- 不熟悉水性,坚决不下水: 这是最基本的原则,不要因为一时冲动或面子问题而轻易尝试。
- 身体不适,不下水: 在身体疲劳、生病(如发烧、感冒)、饥饿或过饱时,都不要下水,这些状态会降低身体的反应能力和体力。
- 水域不明,坚决不下水: 绝对不要在野外无人看管、情况不明的水域游泳,如水库、河流、池塘、深潭、矿坑等,这些地方水情复杂,可能有暗流、漩涡、水草、乱石或水深骤变。
- 没有救生设备,不下水: 即使是去正规游泳馆,也建议了解救生员的位置和救生器材的摆放。
选择安全地点,做好万全准备
- 去正规场所: 前配有专业救生员、水质干净、设施完善的游泳馆或海滨浴场。
- 结伴而行: 永远不要一个人去游泳,即使水性很好,也应与同伴一起去,以便互相照应。
- 做好热身运动: 下水前充分活动关节、拉伸肌肉,避免因抽筋导致溺水。
- 穿戴合适的装备: 最好佩戴泳镜,以便看清水中情况,在水流湍急或水温较低的水域,可考虑穿戴泳帽、耳塞等。
- 告知他人去向: 去游泳前,一定要告诉家人或朋友你的去向、预计返回时间,以及同行的伙伴。
遵守规则,保持警惕
- 遵守场馆规定: 不在泳池边奔跑、打闹,不做危险动作(如跳水、潜水)。
- 量力而行,不逞强: 不要盲目挑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区域,如深水区。
- 注意天气变化: 雷雨天气或大风天气时,立即停止水上活动,尽快上岸。
- 不酒后游泳: 酒精会影响判断力、身体协调性和反应速度,是溺水的一大诱因。
- 不长时间游泳: 避免体力透支,感到疲劳时应立即休息上岸。
自救篇:万一落水,如何为自己争取生机
如果不幸落水,请保持冷静,记住以下要点:
保持镇定,克服恐惧
- 这是自救最重要的一步,惊慌会大量消耗体力,导致无规律的挣扎,加速下沉,深呼吸,告诉自己一定能活下去。
采取正确的漂浮姿势
- 仰漂法(最推荐): 身体放松,头部后仰,让口鼻露出水面,双手在身体两侧轻轻划水,保持平衡,像躺在床上一样,放松地漂浮。
- 水母漂法: 深吸一口气,双手抱住膝盖,将身体缩成球形,背部露出水面,等需要换气时,双手双脚向下划水,抬头吸气,然后迅速恢复抱膝姿势。
节省体力,等待救援
- 不要胡乱扑腾,这会迅速耗尽体力,保持漂浮,节省能量。
- 用嘴吸气,用鼻呼气,防止呛水。
- 如果看到岸边或船只,可以挥手呼救,但不要做剧烈动作。
如果发生抽筋
- 保持冷静,不要慌张。
- 小腿抽筋: 用手抓住抽筋一侧的脚趾,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另一只手向下压膝盖,帮助伸直腿部肌肉。
- 大腿抽筋: 同样,用手抓住抽筋腿的脚趾,用力向身体方向拉,直到缓解。
- **缓解后,不要立即继续游泳,应尽快上岸或寻求漂浮物。
他救篇:如何科学地救助他人
看到他人溺水,贸然下水施救非常危险,很可能导致“双溺”悲剧,请遵循以下原则:
呼叫优先,智慧救援
- 立即呼救: 大声呼救,吸引周围人注意,并立即拨打110、120或当地的求救电话。
- 寻找工具: 在不接触水的情况下,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救援工具,- 长杆类: 竹竿、树枝、晾衣杆。
- 绳索类: 长绳、腰带、毛巾。
- 漂浮物类: 救生圈、泡沫板、空塑料桶、书包、甚至一捆能漂浮的衣物。
- 容器类: 可以装水的桶、盆。
 
智慧施救,岸上优先
- 抛掷法: 将漂浮物或绳索抛向溺水者,并大声指导他抓住,这是最安全、最优先的救援方式。
- 延伸法: 将长杆、树枝等伸向溺水者,让他抓住,然后将他拉向岸边。
- 团队施救: 如果多人在场,可以手拉手组成“人链”,由岸上最稳固的人拉住最前面的人去施救,但这有风险,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推荐。
万万不可!
- 不要贸然下水: 除非你受过专业训练,否则不要轻易下水,溺水者出于本能会拼命抓住一切东西,一旦被抓住,很难挣脱,甚至会把施救者一同拖入水中。
- 不要从正面接近: 如果必须下水,要从溺水者背后接近,用手从其腋下或下巴处抓住,用仰漂的方式带他回岸,避免被他从前方抱住。
儿童篇:守护好我们的孩子
儿童是溺水事故的高发人群,需要家长格外警惕。
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 有效看护: 儿童在水边(如泳池、浴缸、海边)时,家长必须做到“近距离、不间断、不分心”的看护,放下手机,时刻将视线放在孩子身上。
- “一拳距离”原则: 对于年幼的儿童,最好能保持在一臂之内的距离,随时可以触碰到。
- 家中防溺水: 家中的水桶、水盆、浴缸用完后及时倒空,马桶盖盖上,确保庭院里的水缸等有盖子并加锁。
及早进行安全教育
- 教会孩子游泳: 让孩子从小学习正规的游泳技能,这是最有效的保护。
- 明确危险水域: 反复告诫孩子,不能私自到水库、河流、池塘等危险水域玩耍、游泳。
- 学会求助: 教导孩子,一旦发现同伴溺水,不要自己下水救人,而是要大声呼救,并寻找大人或长棍、绳子等工具帮忙。
学习心肺复苏(CPR)
-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学习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在专业救援人员到达前,正确的急救措施能为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总结一句话: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不熟不下,结伴而行;冷静自救,智慧救人;看护好娃,警钟长鸣。
希望这些技巧能帮助大家提高安全意识,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