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的核心特点是准确、严密、科学,答题技巧也正是围绕这几个特点展开的。

下面我将从题型分类、答题模板、实战演练三个方面,为你详细拆解说明文语言的答题技巧。
题型分类与核心考点
说明文语言的题目通常分为两大类:
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必考题型)
通常会问:
- “XX”一词/句子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 分析“XX”一词/句子的表达效果。
- 说说“XX”一词好在哪里?
核心考点: 考查学生对限定性词语(如约数、程度副词、时间副词等)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词语/句子的替换辨析(高频题型)
通常会问:
- 把原文中的“XX”换成“YY”好不好?为什么?
- 能否将“XX”一词删去?为什么?
核心考点: 考查学生对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不可替代性的理解,以及通过比较来凸显原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答题模板与思路解析
(一)题型一: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
【答题思路“三步法”】
第一步:解释词语/句子的字面意思。
- 首先解释这个词或句子本身在语境中的含义,如果是近义词,要先写出它的近义词。
- 公式: “XX”一词的意思是……,在这里指……
第二步:分析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核心步骤)。
- 这一步是得分的关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根据词语类型选择侧重点:- 若为表约数的词(如:约、大约、左右、上下、近、余、多):- 作用:表示数据不是确数,而是估计或概数。
- 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因为实际数据难以精确统计或处于动态变化中。
 
- 若为表程度的词(如:最、非常、很、十分、比较、相当、几乎、几乎、大致):- 作用:表示事物的某种程度或性质。
- 目的:限制了说明的范围或程度,使语言表达更严密、准确,避免绝对化。
 
- 若为表时间的词(如:当时、至今、自古以来、:- 作用:限定了说明的时间范围。
- 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时代性,表明结论是在特定时间背景下得出的。
 
- 若为表范围、限制的词(如:一般、大多数、少数、部分、主要、之一):- 作用:表明所述情况具有普遍性,但并非绝对。
- 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避免了以偏概全,使说明更客观、科学。
 
- 若为生动的说明词(如:拟人、比喻、描写的词语):- 作用: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
- 目的: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可读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 若为表约数的词(如:约、大约、左右、上下、近、余、多):
第三步:总结该词/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 将第二步的分析进行升华,点明这个词/句好在哪里。
- 常用总结语:-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 这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板】
- 解释词义: “XX”一词的意思是……,在文中指……。
- 分析作用: 它……(分析其在句中的具体作用,如:表约数、表程度、表范围等),说明了……(说明的内容)。
- 总结特点: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科学/生动/形象)的特点。
(二)题型二:词语/句子的替换辨析
【答题思路“四步法”】
第一步:亮明观点。
- 首先明确表态:“不好” 或 “不能删去”,这是态度问题,必须清晰。
第二步:解释原词作用。
- 这一步是“抄模板”的关键,直接套用题型一的“三步法”来分析原词的作用。- 解释原词意思。
- 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表约数、程度等)。
-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第三步:分析替换后的变化。
- 假设换成“YY”之后,会产生什么效果。- 变绝对: YY”是确数或绝对化的词,说明变成了一个不准确的、过于绝对的结论。
- 变宽泛: YY”是范围更广的词,说明失去了限制,变得不严密。
- 变模糊: YY”是表大概的词,说明失去了精确性。
- 换成“YY”后,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了,与事实不符。
 
第四步:强调原词的不可替代性。
- 再次强调原词的重要性,使结论完整。
- 常用总结语:- 删掉/替换后,与原文意思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原词不能删/不能换,它起到了限制/强调的作用,使说明更准确、严密。
 
【答题模板】
- 亮明观点: 不能/不好,因为“XX”一词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解释原词: “XX”的意思是……,它说明了……(说明的内容),表示……(表约数/程度/范围等)。
- 分析替换: 如果换成“YY”,就变成了……(说明替换后的错误情况),显得……(不准确/不严密/绝对化),与事实不符。
- 总结强调: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不能删去/不能替换。
实战演练与示例
【示例一(题型一)** 分析“赵州桥全长约50.82米”中“约”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 解释词义: “约”是大约、大概的意思。
- 分析作用: 它表示赵州桥的长度是一个概数,而不是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这可能是因为测量时的误差,或者桥的长度本身存在微小变化。
- 总结特点: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的特点,使说明更符合客观实际,避免了绝对化。
【示例二(题型二)** 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换成“都”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 亮明观点: 不好,因为“几乎”一词在文中起到了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解释原词: “几乎”是“差不多、接近全部”的意思,说明石拱桥分布范围极广,但并非绝对一个不漏地存在于所有地方,可能存在极少数例外情况。
- 分析替换: 如果换成“都”,就变成了“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这表示一种绝对化的肯定,与事实可能不符,显得过于武断和绝对。
- 总结强调: 用“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如果换成“都”,语言就不准确了,不能换。
备考建议
- 积累高频词: 平时做阅读时,要有意识地积累那些常考的限定性词语,如:约、左右、几乎、一般、主要、之一、可能、估计等。
- 培养语感: 阅读说明文时,多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另一个词?”“这个词删掉会怎么样?”,主动进行辨析,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
- 牢记模板: 上述答题模板是经过大量实践检验的“得分利器”,一定要烂熟于心,并能灵活运用。
- 结合语境: 所有分析都必须回归原文,结合具体句子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切忌脱离文本空谈。
掌握了这些技巧,说明文语言类题目就能迎刃而解,拿到理想的分数,祝你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