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
我们常常谈论创意,仿佛它是一种可以被追寻、被捕获的猎物,我们参加头脑风暴,阅读技巧手册,等待那个被称作“灵感”的缪斯女神降临,我们焦虑,我们等待,我们以为创意是一场盛大的、需要精心准备的盛宴。

我渐渐觉得,创意或许并非如此,它更像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一个在你不经意拐弯时,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陌生人,它从不敲你的门,却总在你心神最放松的时刻,轻轻叩响你意识的窗。
我们总以为,创意需要的是专注,是心无旁骛的凝视,我们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空白的画布、空白的文档、空白的代码,像等待神谕的先知一样,但结果往往是,越专注,越空白,那片空白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灵感,而是我们日益焦灼的内心。
创意的土壤,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时光。
它可能是在午后的阳光下,你看着窗外的云朵,看它一会儿像奔跑的骏马,一会儿像慵懒的猫咪,你的思绪没有在任何“有用”的事情上,却在这片天马行空中,捕捉到了一个故事的雏形。
它可能是在地铁的轰鸣里,你无意中听到旁边两个陌生人的对话片段,一句不经意的抱怨,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关于远方的梦,这些零碎的、未经修饰的声响,像一颗颗石子,投入你意识的湖面,激起一圈圈名为“角色”或“情节”的涟漪。
它也可能是在一次毫无目的的散步中,你走过一条你走了无数遍的老街,却第一次注意到墙角那株倔强生长的野花,或者斑驳墙壁上光影的奇妙组合,那一刻,你与这个习以为常的世界,完成了一次短暂的、全新的对视,这份“看见”,就是创意为你打开的一扇新窗。
创意,从不来自于刻意的“求”,而来自于敞开的“受”,它需要我们成为一个敏锐的“收集者”,收集光影的变幻,收集文字的韵律,收集人性的微光,收集那些被我们称之为“生活”的、最琐碎也最真实的碎片。
你需要一个安静的“熔炉”,这个熔炉,不是你紧锁的书房,而是你独处时的内心世界,当外界的喧嚣褪去,当你不再刻意去想“我需要一个创意”时,那些被你收集的碎片,便会在你的潜意识里开始碰撞、融合、发酵,它们像一群孤独的星球,在无序的漂泊中,突然找到了彼此的引力,开始围绕一个全新的核心旋转,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星系——一个完整的、属于你的创意。
别再苦苦等待了,去生活吧,去发呆吧,去感受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把你的感官打开,像一个好奇的孩子一样去触摸世界,创意不是一个需要被你找到的目标,它更像是你与世界深度互动后,世界回赠给你的一个惊喜。
它是一场邂逅,你无法预设它的时间、地点和模样,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被邂逅的人——一个对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对生活永远保持热忱,内心丰盈而自由的旅人。
在某一个寻常的、不设防的时刻,它会悄然走来,对你微笑,说:“嘿,我等你好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