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句子理解 答题技巧

下面我将为你系统梳理句子理解的答题技巧,分为“四步解题法”、“常见题型及对策”“避坑指南”三大部分。

句子理解 答题技巧-图1


第一部分:四步解题法(核心步骤)

拿到一个句子理解题,不要急于下笔,遵循以下四个步骤,可以保证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第一步:看句子本身,拆解结构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你需要像做数学题一样,先“拆解”这个句子。

  • 找主干: 划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句子的核心意思通常藏在这三者之中,这能帮你快速抓住句子的“骨架”,理解其最基本的意义。

    • 例: “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 主语:他
      • 谓语:浮现
      • 宾语:微笑
      • 核心意思: 他微笑了。
  • 看修饰: 分析主干的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成分,这些成分是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血肉”。

    • 定语(形容词性,修饰主语/宾语): “一丝不易察觉的”修饰“微笑”,说明这个微笑很微妙、很克制。
    • 状语(副词性,修饰谓语): 没有明显的状语,但“脸上”可以看作地点状语。
    • 分析后: 句子意思变为:他脸上露出了一个很微妙、很克制的微笑。 这样理解就深入多了。

第二步:看上下文,联系语境

任何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意义总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被完全理解。

  • 前因后果: 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它前面讲了什么?后面又讲了什么?它可能是对前文的总结,也可能是后文的引子。

    • 例: 如果上文在写他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那么这个“不易察觉的微笑”可能就是喜悦和释然
    • 如果上文在写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那么这个微笑可能就是蔑视和自信**。
    • 离开了上下文,你无法确定微笑的具体含义。
  • 情感基调: 整个段落或文章的情感基调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中性的?句子的情感色彩必须与整体基调保持一致。

第三步:抓关键词,品味内涵

句子中往往有“题眼”,也就是那些看似普通却蕴含丰富信息的词语,你需要重点关注它们。

  • 动词/形容词: 这些词最能体现动作的状态和事物的性质。
    • 例: “他进房间。”
      • “冲”字写出了他的急切、紧张或愤怒,如果换成“走进”、“跑进”,感情色彩完全不同。
  •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本体/喻体: 理解了修辞手法,就等于找到了理解的钥匙。
    • 例: “叶子小船一样落。”
      • “像”是比喻词,本体是“叶子”,喻体是“小船”,这说明叶子形状扁长,并且下落时轻盈、缓慢、有美感
  • 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包括反语、双关、象征等。
    • 例: “清国留学生的标致。”
      • “标致”在这里是反语,实际意思是丑陋、令人作呕,作者用褒义词来表达强烈的贬义情感。

第四步:整合答案,规范作答

在完成以上三步分析后,你需要将思考的成果组织成清晰、规范的答案。

  • 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 表层含义: 这个句子写了什么?(概括句子内容)
    • 深层含义: 它写出了……的特点/状态?(分析手法、关键词)
    • 情感/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联系上下文,点明主旨)
    • (可选)结构作用: 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总结全文等作用。
  • 示例:

    • 题目: 如何理解“叶子像小船一样飘落”?
    • 答案:
      1. (表层) 这句话描写了叶子飘落的景象。
      2. (深层)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叶子比作小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形状扁长、下落轻盈缓慢的特点。
      3. (情感) 营造了一种宁静、优美、略带伤感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秋日景色的独特感受。

第二部分:常见题型及对策

理解句子的含义(最常见)

  • 提问方式: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 对策: 严格按照“四步解题法”,重点分析深层含义作者情感

分析句子的作用

  • 提问方式: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 对策:内容、结构、情感三个维度分析。
    • 内容上: 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
    • 结构上:
      • 开头: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点明中心。
      • 中间: 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引人深思。
    • 情感上: 渲染了……气氛,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品味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 提问方式: 分析“……”这个词好在哪里?/ 把“……”换成“……”好不好?为什么?
  • 对策:
    1. 解词: 解释这个词的本义或语境义。
    2. 分析: 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是如何使用的(修辞、词性、表现手法)。
    3. 效果: 说明这个词好在哪里(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富有表现力等),写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
    4. 比较(如果题目要求): 分析替换后的词语效果有何不同,从而突出原词的精妙之处。

赏析句子的语言特色

  • 提问方式: 从修辞、句式等角度赏析“……”这句话。
  • 对策:
    • 修辞手法: 判断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哪种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句式特点: 分析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使用感叹句、反问句有何作用?(如:短句简洁有力,长句详尽舒展;反问句加强语气,引人思考)
    • 用词特点: 分析词语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或是否具有地域色彩、时代特色等。

第三部分:避坑指南(常见错误)

  1. 脱离文本,凭空想象: 最忌讳的就是脱离上下文,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解读句子,答案必须根植于原文。
  2. 理解片面,只看表面: 很多同学只看到句子的字面意思,忽略了深层含义、作者情感和修辞手法,一定要多问自己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3. 术语混淆,张冠李戴: 把“拟人”说成“比喻”,把“反问”说成“设问”,平时要准确掌握各种修辞和表现手法的定义。
  4. 答案笼统,缺乏分析: 只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不具体说明是“喜悦”、“悲伤”还是“批判”,答案一定要具体、有针对性。
  5. 语言啰嗦,逻辑不清: 答案组织混乱,东拉西扯,一定要按照“表层-深层-情感/作用”的逻辑层次来组织语言,做到条理清晰。

句子理解的核心是“语境”“细节”“四步解题法”为你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考路径,而“常见题型及对策”则让你知道如何应对不同的提问方式,通过“避坑指南”来规范自己的答题习惯。

多加练习,将这些技巧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你就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