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的核心目标不是分出绝对的对错,而是化解矛盾、弥补损失、避免事态升级(如转为刑事案件或长期信访)。

以下我将从心态准备、前期准备、调解技巧、不同场景策略以及注意事项五个方面,为您提供一个全面且可操作的调解技巧指南。
心态准备:定位与原则
在开始调解前,调解人(无论是律师、民警、社区工作者还是法官)必须先摆正心态。
- 中立与公正的“裁判员”而非“球员”:你的职责是引导、协调,而不是为任何一方站台,始终保持中立,让双方都相信你会公平对待。
- 解决问题而非“断案”: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是“排除合理怀疑”,而调解的目的是“达成和解”,不要陷入无休止的“谁先动手”、“谁的过错更大”的细节争论,重点应转向“如何解决问题”。
- 同理心与共情:要理解双方在受伤后的痛苦、焦虑和对赔偿的迫切需求,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建立信任,打开沟通僵局。
- 耐心与韧性:调解过程往往是反复的、情绪化的,可能今天谈好了,明天一方反悔了,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不轻易放弃。
前期准备:知己知彼
充分的准备是成功调解的一半。
-
全面掌握案情:
- 事实层面: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询问双方、查看监控(如有)、询问证人等方式,尽可能还原事实全貌。
- 证据层面:双方提交的诊断证明、医疗费票据、误工证明、收入流水、交通费票据等,核实证据的真实性和关联性。
- 伤情层面:了解伤情的具体程度、恢复情况、后续是否需要治疗,这是计算赔偿金的基础。
-
计算赔偿项目与数额: 根据法律规定,为双方计算出一份相对客观的赔偿清单,这既是谈判的依据,也能避免漫天要价。
- 医疗费:凭票据计算。
-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按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无固定收入的,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 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护理人数和护理期限确定。
- 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
- 住院伙食补助费:可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 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 精神损害抚慰金:在故意伤害案件中,可酌情主张,轻伤案件,如果双方过错相当,精神损害抚慰金通常较低或不予支持,这是调解的重要筹码。
-
了解双方诉求与底线:
- 通过沟通,了解对方最想要什么(是钱?是道歉?还是“出口气”?)。
- 评估对方的心理底线,他能接受的最低赔偿是多少?他最不能接受的条件是什么?
- 了解自己一方的底线,能给出的最高赔偿是多少?有无其他替代方案(如分期付款、提供其他帮助等)。
核心调解技巧:拆解僵局,寻找平衡点
这是调解过程的核心,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技巧。
-
分开调解(“背对背”法)
- 适用场景:双方见面就情绪激动,无法正常沟通。
- 操作方法:将双方当事人分开,由调解人分别与他们沟通,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技巧之一。
- 沟通要点:
- 对伤者方:先安抚情绪,表示理解,然后强调对方的难处(如“对方也是一时冲动,家庭也不宽裕”),同时明确法律后果(“如果调解不成,案件进入刑事程序,你不仅要等判决,而且对方的赔偿款可能更难拿到,执行起来也很麻烦”),引导对方在合理范围内让步。
- 对肇事方:明确指出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应承担的责任,用法律后果施压(“这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是刑事犯罪,会留案底,影响你一辈子”),展示伤者的损失清单,让对方清楚赔偿的合理范围,引导对方展现诚意,提出一个具体的赔偿方案。
-
聚焦利益,而非立场
- 立场:“我一分钱都不能少!”“我必须让他道歉!”
- 利益:“我需要钱来支付医药费和弥补误工损失。”“我需要一个说法,让他认识到错误。”
- 操作方法:引导双方从僵硬的立场中走出来,谈谈各自背后的真实需求,伤者可能更看重钱,肇事方可能更希望尽快了结、不留案底,找到共同利益(如“双方都希望尽快解决,避免麻烦”),就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换。
-
运用“锚定效应”与“折中策略”
- 锚定效应:在谈判开始时,先提出一个对自己有利但又不是完全离谱的方案(作为“锚”),影响对方的预期,肇事方可以先提出一个略低于预期的赔偿数额,为后续的让步留出空间。
- 折中策略:当双方差距不大时,提出“各让一步,折中解决”的建议。“A方要10万,B方只愿出8万,那我们看看8.5万是否可行?”这能让双方都感觉自己是“赢家”。
-
引入“第三方”与“替代方案”
- 第三方:如果调解陷入僵局,可以邀请双方都信任的、有威望的亲友、长辈、社区领导等参与劝说,有时比调解人更有效。
- 替代方案:如果现金赔偿遇到困难,可以探讨替代方案,如:
- 分期付款:签订详细的分期付款协议,并办理公证或提供担保。
- 以物抵债:如果对方有房产、车辆等,可以协商以物抵债。
- 劳务抵偿:在极少数关系特殊(如邻里、亲属)且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探讨,但需谨慎,避免产生新的纠纷。
-
善用“最后通牒”与“破釜沉舟”
- 最后通牒:在僵持不下时,可以严肃地向一方表明:“这是我最后一次协调,如果今天还达不成一致,那么我建议就按法律程序走,到时候结果可能对您更不利。”这会给对方施加最后的压力。
- 破釜沉舟:向一方展示如果调解失败,对方将采取的下一步行动(如伤者方准备提起刑事自诉),增加其不调解的风险成本。
不同场景下的策略
- 如果一方有明显过错:
- 策略:对过错方要明确指出其法律责任,用法律后果进行强力施压,对受害方,要劝导其“得饶人处且饶人”,接受合理的赔偿,避免“赢了官司,输了时间金钱”的局面。
- 如果双方互有过错(如互相推搡、言语挑衅引发):
- 策略:这是最常见的轻伤调解场景,要向双方强调“双方都有责任”,避免任何一方认为自己是“完全无辜的受害者”,引导双方都进行换位思考,各退一步,赔偿金额的确定上,可以考虑按责任比例分担(如55开或46开),但实践中往往为了尽快和解,会采用“平均分担”或“一方多承担一些”的模糊处理方式。
- 如果双方情绪激动,积怨很深:
- 策略:首要任务是“降温”,可以先暂停调解,让双方冷静一下,调解过程中,多使用中性、客观的语言,避免使用攻击性词汇,必要时,可以安排几次简短的、非正式的会面,让双方在轻松的环境下逐步消除敌意。
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 合法性是底线:所有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
- 协议要书面化:达成一致后,务必签订书面的《调解协议书》或《和解协议》,协议内容应包括:双方基本信息、事件简述、赔偿项目与数额、支付方式与期限、违约责任、以及“双方就此事一次性解决,互不追究其他法律责任”等关键条款。
- 履行保障:确保赔偿款的支付方式稳妥可靠,最好是当场现金支付或银行转账,并保留好凭证,如果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