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爱上看图讲故事,大人的引导技巧至关重要,下面我将从核心理念、准备阶段、引导步骤、进阶技巧和常见误区五个方面,为您提供一套完整、实用的指南。

核心理念:做“引路人”,而非“评判者”
在开始之前,请先建立正确的心态:
- 鼓励为主,保护兴趣:故事没有“标准答案”,无论孩子讲得多么天马行空,首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哇,这个想法好有趣!”“你观察得真仔细!”
- 尊重想象,放飞思维:图画是激发想象的引子,允许孩子基于图画进行合理的联想和创造,不要用成人的逻辑去“纠正”他们。
- 过程大于结果:我们追求的不是孩子讲出一个多么完整、通顺的故事,而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享受、是否思考、是否表达。
准备阶段:万事俱备,事半功倍
在开始讲故事前,老师和家长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准备:
-
选择合适的图画:
- 画面清晰:主体突出,细节丰富但不过于杂乱。
- 情节有张力:能引发好奇心,如“发生了什么事?”“接下来会怎样?”
- 贴近生活:孩子熟悉的事物(如小动物、家庭、公园)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
- 有连续性:多幅图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适合有初步叙事能力的孩子。
-
营造轻松的氛围:
- 环境安静:找一个舒适、没有干扰的地方。
- 姿态亲和:蹲下来或与孩子平视,面带微笑,用眼神和肢体语言鼓励孩子。
- 准备道具:可以准备一些与图画相关的小玩偶,增加互动性。
引导步骤: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这是一个经典的“四步引导法”,您可以根据孩子的反应灵活调整。
第一步:观察与描述——“你看到了什么?”
这是故事的基础,目的是引导孩子仔细看图,并学习用语言描述。
- 技巧:
- 由整体到局部:先问“这幅图里有什么?”(整体),再问“小兔子在做什么?它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局部)。
- 使用“5W1H”提问法:
- Who (谁):图里有谁?
- Where (在哪里):他们在哪里?
- When (什么时候):是白天还是晚上?是春天还是冬天?
- What (做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 Why (为什么):你觉得他为什么这么做?(引导思考动机)
- How (怎么样):他看起来怎么样?(开心、难过、生气)
- 示例:
- “宝贝,你看,这张图片上有谁呀?”(引导孩子说出主角)
- “对,有一只小熊,它在哪里呢?”(引导孩子说出地点)
- “它好像在看着一个什么东西,它的嘴巴张得大大的,你觉得它是感到很惊讶,还是很害怕呢?”(引导孩子描述细节和猜测情绪)
第二步:预测与联想——“接下来会怎样?”
这是激发想象力的关键一步,让故事从静态的画面“动”起来。
- 技巧:
- 制造悬念:在情节的关键节点停下来提问。
- 鼓励多种可能:不要只问“然后呢?”,可以问“你觉得小兔子可能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办?”
- 示例:
- (图片显示小猫站在高高的树上下不来)“小猫好害怕呀,谁来帮助它呢?”
- (图片显示一个孩子站在一个关着的门前)“他推开门之后,会看到什么呢?是宝藏,还是一个大怪兽?”
第三步:构建与讲述——“我们把它串起来吧!”
这是将零散的观察和联想组织成一个完整故事的过程。
- 技巧:
- 提供故事框架:对于初学者,可以给出开头、中间、结尾的句式模板。
- “故事的开头是……”
- “故事的中间是……”
- “故事的结尾是……”
- 角色扮演: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故事里的角色,用第一人称来讲故事,会更有代入感。
- 家长/老师“补位”:当孩子卡壳时,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帮忙接上,但不要抢着说。
- 提供故事框架:对于初学者,可以给出开头、中间、结尾的句式模板。
- 示例:
- “好,那我们开始讲故事吧,从前,有一只叫(让孩子给主角起名)的小兔子……”
- “然后呢?它走着走着,发现了一个(让孩子补充)……”
第四步:回顾与延伸——“你喜欢这个故事吗?”
故事讲完后,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加深理解和体验。
- 技巧:
- 复述与总结:“我们再来简单说一下,这个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呀?”
- 情感交流:“你最喜欢故事里的哪个部分?为什么?”“如果你是故事里的小动物,你会希望发生什么不一样的结局?”
- 联系生活:“你有没有遇到过像小兔子一样需要帮助的时候?”
- 创意延伸:“我们给这个故事画一个不一样的结尾好吗?”“或者,我们用积木把故事里的场景搭出来?”
进阶技巧:让故事更有趣
当孩子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后,可以尝试这些技巧,让看图讲故事活动更上一层楼。
- 改变顺序:给孩子打乱顺序的图片,让他们重新排列并讲述故事,锻炼逻辑思维。
- 添加“声音”和“动作”:鼓励孩子在讲故事时模仿角色的声音(如“汪汪汪”)和动作(如张开手臂当翅膀),让故事活起来。
- “假如”游戏:假如图片里多了一个角色,会怎么样?假如把背景换成太空,故事会怎么变?
- 合作创作:你讲一句,我讲一句,一人编一页,共同完成一个故事。
- 制作故事书:把孩子的画或者打印的图片,和孩子一起装订成册,让他成为“小作家”,画上封面,写上(或口述)作者名,会极大增强他的成就感。
常见误区:请避免这些“坑”
- 急于求成,打断孩子:当孩子表达不流畅或想法“奇怪”时,立刻打断并纠正,这会严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 标准答案思维:“不对,小熊不是在找蜂蜜,它是在找回家的路。”
- 包办代替:看孩子说得慢,就忍不住把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完,孩子成了听众。
- 提问过于笼统:一上来就问“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对孩子来说太难了,无从下手。
- 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反复追问“然后呢?然后呢?”,把讲故事变成任务,而不是游戏。
总结一下,幼儿园看图讲故事的精髓在于“引导”和“陪伴”,您是孩子想象力世界的“导游”,而不是“指挥官”,放下评判,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和孩子一起走进图画里的奇妙世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