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中考词语运用技巧今年有哪些新变化?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词语运用是考查学生语言基础与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掌握有效的词语运用技巧,不仅能帮助考生在这一部分获得高分,更能全面提升写作水平,让文章脱颖而出。

中考词语运用技巧今年有哪些新变化?-图1

理解词义:精准运用的基石

对词语的准确理解,是一切运用的前提,这不仅仅是知道词语的大概意思,更要精确把握其内涵、外延、感情色彩和语体风格。

核心技巧:

  1. 语境分析法: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含义可能不同。“自然”一词,在“表情很自然”中意为“不勉强,不做作”;在“向自然索取”中则指“自然界”,在做题时,务必结合前后文判断。
  2. 语素辨析法: 通过分析词语中的每个字(语素)来推测整体词义,辨析“传颂”与“传诵”。“颂”多与赞美、歌颂相关,“诵”则与朗读、陈述相关。“传颂”常用于传播英雄事迹等值得赞美的事物,而“传诵”多用于传播诗文等。
  3. 色彩甄别法: 严格区分词语的褒义、贬义和中性色彩。“成果”(褒义)、“结果”(中性)、“后果”(贬义),使用不当会严重偏离表达意图。

词语辨析:在细微处见真章

中考常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这要求考生能洞察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主要辨析角度:

  • 范围大小: 如“时代”与“时期”,“时代”所指时间范围更大。
  • 程度轻重: 如“损坏”(程度轻)与“破坏”(程度重)。
  • 适用对象: 如“爱戴”用于对上(爱戴师长),“爱护”用于对下(爱护幼小)。
  • 搭配习惯: 这是汉语中非常固定的规律,需要日常积累。“发扬”常与“传统、风格、优点”搭配;“发挥”则与“作用、威力、积极性”搭配。

成语运用:传承中的规范与活用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误用情况也十分普遍。

常见成语误用类型:

  1. 望文生义: 如“七月流火”并非指天气炎热,而是指天气转凉。
  2. 对象误用: 如“豆蔻年华”特指十三四岁的少女,不能用于男孩。
  3. 色彩误用: 如“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指什么坏事都干,不能用于褒义语境。
  4. 形近混淆: 如“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与“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意思截然相反。

正确运用之道: 追根溯源,理解成语背后的典故,是避免误用的根本方法。

实战技巧与最新考向分析

仅仅掌握理论是不够的,还需洞悉考试趋势,通过对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的分析,可以发现词语运用题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紧密结合时代语境,考查新词、热词的规范使用。

中考命题越来越注重语言的现实生命力,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一些在社会生活和媒体中高频出现的词语,常被作为考查素材。

以下是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部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信息整理的部分热点词语示例:

热点词语 含义与用法 例句 权威来源
新质生产力 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人工智能+ 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显眼包 形容那些在人群中特别引人注目、行为独特、自带笑点的人或物,多为褒义,带有亲切、可爱的意味。 博物馆里的那个兵马俑表情陶俑,可是名副其实的“显眼包”。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23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双向奔赴 原指爱情中两人共同为彼此努力,现泛指关系双方为共同目标一起努力、互相支持的美好状态。 良好的家校关系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双向奔赴”。 网络传播,入选多家机构年度字词
情绪价值 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尤其是带给他人舒适、愉悦感受的能力。 这款产品不仅实用,更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 商业与心理学领域跨界热词

备考建议: 考生在备考时,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应适当阅读《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国家发布的重要文件和报告,了解社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概念,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

强调在真实、完整的语段中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孤立的选词填空题减少,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包含若干空缺的语段(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文体均有),要求考生根据整个语段的逻辑、语体和意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这要求考生具备更强的语篇理解能力和整体思维。

解题策略:

  1. 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首先快速浏览整个语段,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基调。
  2. 分析句间关系: 理清空缺处所在句子与前后句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递进、并列等)。
  3. 代入验证,整体考量: 将选项中的词语逐一代入空缺处,从词义、色彩、搭配、语境等多个角度进行验证,选择那个能使文意最贯通、表达最得体的词语。

日常积累与提升路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词语运用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

  1. 建立个人词库: 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阅读中遇到的好词、易错词、近义词组和成语,并附上例句,定期翻阅,加深印象。
  2. 深度阅读,加强语感: 多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时文评论,在阅读中,不仅积累词汇,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对语言节奏、分寸和魅感的敏锐感知,这便是“语感”,语感是应对所有语言运用题目的“法宝”。
  3. 勤于查证,严谨务实: 遇到不确定读音、写法或含义的词语,要立即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等权威工具书,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网络搜索虽便捷,但需注意信息来源的权威性。
  4. 学以致用,写作实践: 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新积累的词语,尝试用更精准、更生动的表达来替换原有的平淡表述,从“知道”到“会用”,才是真正的掌握。

词语是构建文章大厦的砖石,每一块砖石是否坚实、是否放在恰当的位置,直接决定了大厦的稳固与美观,对于中考而言,精妙的词语运用是获得高分的利器;对于更长远的语文学习乃至个人表达而言,它则是展现思维深度与文化素养的一扇窗口,从今天起,做一个词汇的有心人,让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为你的表达增添光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