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什么是“动静结合”?(核心概念)
动静结合,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将动态的描写与静态的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相互映衬、相互转化,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生动、富有层次感的艺术境界。

就是让“动”和“静”这两种状态在同一画面或文本中“合作”,产生“1+1 > 2”的效果。
第二部分:为什么“动静结合”很重要?(作用与效果)
这是答题的核心,是得分的关键,你需要记住以下几个主要作用,并根据具体文本灵活组织语言。
-
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宁静与幽深
- 原理:用动态的、有声的、有活力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无声的、沉寂的环境,动态的景物越是热闹、鲜明,就越能反衬出静态环境的宁静、安详或空旷。
- 经典例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分析:本该空无一人的“空山”是静的,但远处传来的一阵阵“人语声”是动的,这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林的宁静,反而更突显了山林的空旷、幽深与寂静,这就是典型的“以声衬静”。
-
以静衬动,凸显主体的活力与气势
- 原理:用静态的、稳定的景物作为背景或参照物,来衬托动态的、变化的主体,使其更加鲜明、突出,富有张力。
- 经典例子: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分析:“明月”是静的,亘古不变地悬挂在天上;“春风”是动的,它吹拂过大地,让江南岸“绿”了起来,静的“明月”作为背景,反衬出“春风”这一动态生命力的强大与不可阻挡。
-
动静相生,使画面更生动、富有层次感
- 原理:将动态和静态的景物交替描写,或让景物本身处于动静转化的过程中(如风中的柳树、水中的倒影),使画面充满生机与变化,避免了呆板和单调。
- 经典例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分析:前一句,“黄鹂”在“鸣”,是动;但“翠柳”是静的,后一句,“白鹭”在“上青天”,是动;但“青天”是静的,一动一静,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层次感极强。
-
寓静于动,赋予景物生命力与情感
- 原理:看似在描写动态的景物,但实际上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宁静、悠远或深邃的情感和意境,景物是“动”的载体,情感是“静”的核心。
- 经典例子: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分析:瀑布“飞流直下”是极其猛烈、动态的景象,但作者通过这种极致的动态描写,反而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仿佛时间静止的宏大意境,读者在感受瀑布动态之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那种静观宇宙的震撼与宁静。
第三部分:如何运用“动静结合”进行答题?(答题模板与步骤)
掌握了以上理论,我们就可以把它应用到具体的答题中。
【答题步骤】
第一步:精准定位,找出“动”与“静”
- 通读全诗或文段,用笔圈出哪些是描写动态的词语、意象或句子(如:鸣、飞、下、走、流、摇、闪、飘等)。
- 圈出哪些是描写静态的词语、意象或句子(如:静、默、立、停、孤、寂、远、空等)。
第二步:分析关系,判断“结合”方式
- 思考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动”与“静”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是“以动衬静”?(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是“以静衬动”?(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反衬泉水的流动)
- 是“动静相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中的“落”是动,“闲”与“空”是静)
- 还是“寓静于动”?(如“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第三步:阐释效果,联系主旨
-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不要只说“用了动静结合”,必须说出“好在哪里”。
- 将分析出的作用(从第二部分选取)与诗歌/文段的主旨、情感、意境联系起来。
- 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本诗/文段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作者通过描写(列举动态景物)的动态和(列举静态景物)的静态,运用了(点明关系: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生)的方式,生动地描绘出(概括画面内容/意境),从而(点明效果:渲染了……氛围/突出了……特点/增强了……表现力/表达了……情感),使……(升华主旨**)。
第四部分:实战演练(例题与答案)
【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堪称动静结合的典范。
第一步:定位
- 静景:“明月”、“松间”、“石”,它们是稳定、不变的。
- 动景:“照”(月光洒下的动态感)、“流”(清泉流淌的动态)。
第二步:分析关系
- 作者将静态的“明月”与“石”和动态的“照”与“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动静相生的写法,静态的景物为动态的景物提供了背景和舞台,而动态的景物则赋予了静态景物以生命和活力。
第三步:阐释效果,联系主旨
- 画面描绘:这幅画面中,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一动一静,一上一下,有声(泉声)有色(月光、松、石),构成了一幅清幽、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山中秋夜图。
- 效果与情感: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山中秋夜的清新美好,更渲染了一种宁静、和谐、空灵的氛围,它完美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嚣、恬淡自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为尾联“王孙自可留”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坚实的意境基础。
第五部分:在写作中如何运用“动静结合”?
除了阅读鉴赏,动静结合也是你提升文章文采的利器。
- 写景时:不要只写“山很美,水很清”,可以写“静卧的青山倒映在缓缓流淌的碧水中,偶尔有飞过的水鸟掠过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
- 叙事时:在激烈的打斗场面(动)之后,可以插入一个短暂的静止镜头(静),尘埃落定,他静静地站在原地,只有胸膛还在剧烈地起伏。”这种动静转换能极大地增强戏剧张力。
- 抒情时:用“动”的景物来表达“静”的情感,比如写思念,可以写“窗外的风铃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叮咚作响,像是在重复着我心中那个安静的名字。”
“动静结合”是一种高阶的文学思维,理解它,需要你细致观察;分析它,需要你**理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