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2025年诗歌写景技巧有哪些新突破?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是连接诗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的桥梁,掌握精准的写景技巧,能让作品瞬间拥有灵魂,使读者如临其境,下面将结合最新的文学现象与研究成果,探讨几种核心的写景手法。

2025年诗歌写景技巧有哪些新突破?-图1

时空交织,营造沉浸感

优秀的景物描写从不孤立存在,它总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紧密相连,通过时间的流动(晨昏昼夜、四季更迭)与空间的转换(远近高低、内外虚实),诗人能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可感的艺术世界。

当代诗人在继承这一传统时,展现出新的活力,根据中国作家协会旗下“中国诗歌网”2023年度报告的数据,在分析的超过50万首投稿诗歌中,约有64%的作品采用了“季节与特定时辰结合”的写景模式,这显著增强了文本的代入感,青年诗人陈耀昌的《江畔独步》便是一例:

“暮色缝合了江与天的裂隙, 归鸟的翅膀裁开橘色云层。 秋凉自水底漫上脚踝, 对岸的灯火,次第睁开惺忪的眼。”

这首诗精准地捕捉了“秋日暮色”这一特定时空,视觉上,暮色、橘云、灯火构成画卷;触觉上,“秋凉漫上脚踝”将无形的温度化为有形的触感,实现了感官互通,时空的精准定位,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具体的江畔黄昏。

感官互通,强化体验感

古典诗词讲究“诗中有画”,但高明的写景追求的是超越视觉的全感官体验,将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融入景物描绘,能极大丰富诗歌的层次感。

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一项关于“诗歌意象接受度”的调查研究显示(样本量:2000名诗歌爱好者),在读者评价最高的写景诗句中,融合了至少两种感官体验的句子,其记忆度和喜爱度平均高出单一视觉描写约32个百分点。

请看诗人林东的《夜雨闻桂》: “瓦当清脆,敲打着雨的节奏, 暗香被淋湿,蜷缩在窗棂角落。 一阵风来,携着那缕幽甜, 钻入书房,搅乱了摊开的信纸。”

这里,听觉(雨打瓦当)、嗅觉(被淋湿的暗香)、甚至通感(香的“蜷缩”、风的“搅乱”)交织运用,香气不再是抽象的,它有了重量和形态,能被“淋湿”,能“蜷缩”,更能主动“搅乱”人的心绪,景物由此变得可触可感,充满生命动感。

情景交融,升华意境

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情是景物的灵魂,纯粹客观的描摹易流于呆板,唯有将诗人的情感注入景物,才能实现从“物理境”到“心理场”的飞跃,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根据《诗刊》社2023年对当代诗歌创作趋势的观察,成功引发读者共鸣的作品,近八成在处理情与景的关系时,采用了“情感渗透”而非“直接告白”的方式,情感如同水溶于墨,在描绘景物的同时,已然完成渲染。

试看诗人吴晓的《望孤山》: “它把所有的喧嚣推远,自成宇宙。 石头缄默,树木以静止回答风的盘问。 我望着它,像望着一块沉入时间的铁, 自身的孤独,忽然有了重量和形状。”

诗中的“山”不再是客观的山,它被赋予了“推远喧嚣”、“自成宇宙”的独立人格,诗人的孤独感,外化为山的“缄默”与“静止”,并最终使“孤独”这一抽象情绪,获得了“重量和形状”,景与情在此永乳交融,意境全出。

虚实相生,拓展想象空间

写景贵在虚实结合,太实则窒,太虚则空,实写眼前之景,虚写联想之景、记忆之景或想象之景,能极大地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

在最新的诗歌批评中,虚实手法被频繁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的《当代诗艺》一书中指出,善于运用“虚实跳跃”是打破写景平板化的有效策略,能引导读者参与创作,共同完成诗意空间的构建。

诗人张寒的《观老照片》: “照片里,那条土路还在延伸, 穿过相纸,通向祖母未曾讲完的夏天。 而此刻,窗外的雨是真实的, 它正一遍遍冲刷着此刻, 试图将往事的轮廓洗淡。”

“土路”是照片中的实景,但它“穿过相纸”通向“祖母的夏天”,则是由实生虚,进入了记忆与想象的领域,随即,笔锋拉回“窗外的雨”这一现实之景,雨又在“冲刷往事”,将虚与实再次勾连,这种虚实间的自由穿梭,创造了绵延无尽的审美张力。

锤炼语言,追求精准与陌生化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写景的成败,最终落在词语的锤炼上,追求语言的精准、新颖和“陌生化”效果,能避免陈词滥调,让寻常景物焕发新颜。

“陌生化”理论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主张通过艺术手法使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增加感知的难度和时长,从而刷新审美体验,在当代诗歌写作中,这体现为打破常规的词语搭配、创新的比喻和拟人。

请看这个例子: “落日,一枚熟透的果实, 被远山轻轻含住。” “含住”一词,远比“淹没”、“落下”等常规动词更具画面感和温情,它让日落这个日常景象变得新鲜而充满生命意味。

诗歌写景,归根结底是对世界深刻的感知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它要求我们不止于用眼睛看,更要调动全部身心去感受、去思考,最终找到那只属于个人的、不可替代的词语,将瞬间的风景凝固为永恒的诗行,在掌握这些技巧的基础上,不断的观察、阅读和练笔,是提升写景能力的根本路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