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当前林业案件询问,如何突破嫌疑人心理防线?

核心原则:奠定询问的坚实基础

在开始任何询问之前,执法人员必须牢记以下核心原则,它们是所有技巧的根基。

当前林业案件询问,如何突破嫌疑人心理防线?-图1

  1. 合法性原则

    • 主体合法:询问人员必须具备执法资格,出示执法证件。
    • 程序合法:遵守《行政处罚法》、《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告知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如陈述、申辩权,申请回避权等)。
    • 内容合法与案件相关,不得诱导、欺骗或逼供。
  2. 客观公正原则

    • 中立立场:不先入为主,不带个人偏见,无论是询问嫌疑人、证人还是被害人,都应保持客观。
    • 全面取证:既要收集对当事人不利的证据,也要收集对其有利的证据,不能只问“你干了什么”,更要问“你没干什么”、“当时还有什么情况”。
  3. 以人为本原则

    • 尊重人格:尊重被询问人的人格尊严,文明执法,避免使用侮辱性、威胁性语言。
    • 关注心理:了解被询问人的心理状态(如紧张、抵触、侥幸、害怕等),并据此调整沟通策略。
  4. 专业高效原则

    • 准备充分:不打无准备之仗。
    • 紧扣主题:围绕案件核心事实展开,避免漫无边际的闲聊,提高效率。

询问的三个阶段: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一次成功的询问通常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 全面熟悉案情

    • 梳理证据链:将现场勘验笔录、物证(如砍伐工具、木材)、书证(如林木采伐许可证、GPS轨迹)、证人证言等所有现有证据在脑中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
    • 明确询问目标:这次询问要解决什么核心问题?是确认作案时间?还是核实木材来源?或是查明共犯?
  2. 制定询问提纲

    • 确定询问顺序:设计逻辑严密的问题顺序,通常由浅入深,由外围到核心,从“案发时你在哪里?”到“你认识XX工具吗?”再到“这棵树是你砍的吗?”
    • 预设关键问题:针对案件疑点和薄弱环节,设计一些“陷阱式”或“核实式”问题,用于在被询问人陈述中寻找矛盾。
  3. 了解被询问对象

    • 身份背景: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前科等,这有助于预测其可能的反应和辩解方向。
    • 与案件关系:是嫌疑人、被害人、证人还是利害关系人?不同对象的询问策略完全不同。
    • 心理状态预判:根据其背景,预判其是会狡辩、沉默、还是急于辩解。

实施阶段——控制节奏,有效沟通

这是询问的核心环节,技巧主要体现在提问方式上。

  1. 开场与建立信任

    • 规范开场:再次表明身份,出示证件,告知被询问人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并记录在案。
    • 拉近距离:可以从一些与案件无关的轻松话题开始,如“这里天气不错”、“你家住得远吗”,缓解其紧张情绪,营造相对轻松的氛围。
  2. 核心提问技巧

    • 开放式提问(广撒网)

      • 目的:获取全面、未经修饰的信息,了解其叙事框架。
      • 句式:“你把XX月XX日下午的事情经过详细说一下。”“你当时在山上都看到了什么?”
      • 应用:通常用于询问的开始阶段,让其自由陈述。
    • 封闭式提问(精确打击)

      • 目的:获取明确、具体的答案,用于核实细节或锁定事实。
      • 句式:“你用的斧子是红色的吗?”“案发当天下午3点,你是在家里还是在山上?”
      • 应用:在开放式提问后,针对关键时间、地点、人物、工具、方法等进行追问。
    • 引导式提问(谨慎使用)

      • 目的:在不暗示答案的前提下,引导被询问人回忆起某个被忽略的细节。
      • 句式:“你砍树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旁边有个很显眼的石头?”“除了你说的这些,还有没有其他人出现在现场附近?”
      • 注意:严禁使用诱导性提问(如:“你是不是用那把红色的斧子砍的树?”),这会导致证据无效。
    • 矛盾式提问(戳穿谎言)

      • 目的:利用其陈述中的矛盾、漏洞或不合常理之处,动摇其心理防线,迫使其说实话。
      • 方法:将其前后不一致的陈述并列提问。“你刚才说下午2点就回家了,但你的邻居王大爷却说3点半还看到你在山上,这是怎么回事?”
      • 前提:必须有证据支持,否则容易打草惊蛇。
    • 跨时间、跨空间提问(打乱节奏)

      • 目的:打乱被询问人预先编好的“剧本”,使其无法照本宣科,从而露出破绽。
      • 方法:随机跳跃提问,先问“案发前一周你在干什么?”,再突然问“案发当天下午2点你在哪?”,再问“你用的斧子是什么时候买的?”
  3. 有效的追问技巧

    • “5W1H”原则:对任何关键信息,都要追问清楚 Who(谁), What(什么),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y(为何), How(如何)
    • 刨根问底:对于模糊的回答,要不断追问细节。“你说‘就在附近’,具体是多远?”“你说‘大概下午3点’,是几点几分?”
  4. 非语言信息的观察

    • 神态与表情:眼神躲闪、面部抽搐、额头出汗等可能表示紧张或说谎。
    • 肢体语言:小动作增多(如摸鼻子、搓手)、身体后仰或前倾、双臂交叉等,都反映其心理状态。
    • 语气语调:声音发颤、回答犹豫、语气突然强硬等,都是值得注意的信号。

结束阶段——巩固成果,画上句号

  1. 核对与确认

    • 让被询问人阅读或听取其陈述笔录,确认内容是否准确无误。
    • 询问其是否有补充或修改,这是程序要求,也是固定证据的关键一步。
  2. 依法处理

    • 要求被询问人在笔录上逐页签名、捺印,并在末尾写明“以上笔录我已看过,和我所说的一致”等字样并签名。
    • 告知其笔录将作为证据使用。
  3. 礼貌收尾

    无论结果如何,都应保持礼貌,感谢其配合,这体现了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为后续可能的再次询问留下余地。


针对不同对象的询问策略

  1. 对违法嫌疑人(盗伐、滥伐者)

    • 策略:高压与攻心相结合,以证据为矛,瓦解其侥幸心理。
    • 技巧
      • 开门见山,出示证据:直接点明其违法行为,并出示部分关键证据(如现场照片、木材鉴定报告),形成心理压力。
      • 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如果有共犯,应尽快隔离询问,利用其内部矛盾,争取从犯或轻罪的突破口。
      • 政策攻心:宣讲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自首、立功、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规定,为其指明出路。
  2. 对证人(知情人、邻居、同行)

    • 策略:消除其思想顾虑,争取其配合,客观作证。
    • 技巧
      • 打消顾虑:明确告知其作证是公民义务,同时强调会为其保密,打击报复是违法的。
      • 尊重其意愿:证人可以拒绝回答与案件无关的问题,应予以尊重。
      • 还原客观事实:引导其描述“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避免加入个人猜测和评价。
  3. 对被害人(林木所有者、护林员)

    • 策略:安抚情绪,获取关键信息,固定其陈述。
    • 技巧

      **安抚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