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2025年最新箍筋绑扎技巧视频,这3个要点你掌握了吗?

在建筑工程的钢筋作业中,箍筋的绑扎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一个规范、牢固的绑扎节点,是保证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基础,要掌握精湛的箍筋绑扎技巧,需从准备工作、操作手法、质量控制和创新趋势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学习与实践。

2025年最新箍筋绑扎技巧视频,这3个要点你掌握了吗?-图1

精准的施工前准备

任何精湛的技艺都始于充分的准备,在开始绑扎前,必须熟悉结构施工图纸,明确不同构件(如梁、柱)中箍筋的规格、间距、加密区范围以及弯钩角度等要求,施工人员需接受详细的技术交底,确保理解设计意图。

材料与工具的准备同样关键,钢筋必须经过调直与除锈,确保表面洁净,这是保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握裹力的前提,绑扎用的铁丝,通常采用20~22号镀锌铁丝(俗称铅丝),其直径与强度适中,既能保证绑扎牢固,又不会因过粗而影响混凝土的包裹,工具方面,除了常规的钢筋钩、小撬棍和扳手外,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护目镜必不可少,以防铁丝划伤。

核心绑扎操作技巧详解

  1. 绑扎手法与力度控制 最常用的方法是“缠扣法”或“套扣法”,操作时,用钢筋钩钩住铁丝的一端,另一端绕过钢筋相交点,然后旋转钢筋钩进行绞紧,这里的关键在于“力度”——绞紧至铁丝紧密贴合钢筋,并使钢筋略微移动、紧密靠拢即可,切忌过度用力导致铁丝绷断或在钢筋上留下深痕,后者会形成应力集中点,削弱钢筋强度,对于主筋与箍筋的垂直交叉点,必须采用“十字花扣”进行绑扎,确保每个方向都受力牢固。

  2. 箍筋间距与位置控制 保证箍筋间距均匀且符合设计要求是绑扎工作的核心,传统方法是使用粉笔或石笔在纵向主筋上画出间距线,作为绑扎的依据,这种方法存在误差累积、标记易被擦除等问题,更为高效和精准的方法是使用间距定位卡具,这种工具由塑料或金属制成,能快速、准确地固定箍筋的临时位置,待绑扎完成后再移除,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间距准确性,尤其在大规模施工中优势明显。

  3.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保证 保护层厚度不足会直接导致钢筋锈蚀,影响结构耐久性,为确保保护层厚度,必须在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垫设足够数量和强度的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垫块应选用高强度水泥砂浆或塑料制成,其强度应不低于结构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垫块的布置应均匀,对于箍筋,通常在骨架的侧面和底面每隔一定距离(如1米)设置一个,绑扎在箍筋上,确保在浇筑混凝土时不会移位。

  4. 节点核心区的处理 在梁柱节点等受力复杂的区域,钢筋密集,箍筋绑扎难度大,正确的做法是,在梁钢筋放入柱箍筋内之前,先将柱箍筋按间距要求套在柱纵筋上,但不完全绑扎固定,待梁钢筋就位后,再调整柱箍筋位置并进行绑扎,对于确实难以放入的整体式封闭箍筋,可采用两个“U”形箍筋对口绑扎的方法,但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规范要求,通常为搭接区域应绑扎不少于3道铁丝。

质量检验与常见问题规避

绑扎完成后,必须进行严格的自检与交接检,检查内容包括:箍筋规格、型号、数量是否正确;间距是否均匀、符合设计;绑扎扣是否牢固,缺扣、松扣的数量是否在允许范围内(通常要求不超过绑扎点数的10%且不应集中);弯钩角度(135度)和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是否达标。

常见问题如箍筋间距忽大忽小、绑扎点松动、保护层垫块缺失等,多源于操作不规范或检查不到位,松动的绑扎点在混凝土浇筑的振捣过程中可能松脱,导致箍筋失去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

技术创新与行业数据洞察

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箍筋绑扎技术也在向工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个显著的趋势是钢筋焊接网片预制钢筋骨架的推广应用,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及相关行业报告的数据,在装配式建筑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钢筋焊接网片,其间距精度、绑扎强度均远高于现场手工绑扎,并能节省大量现场人工和时间。

表:钢筋焊接网片与传统手工绑扎部分指标对比(基于近年行业分析报告)

对比指标 钢筋焊接网片 传统手工绑扎
间距控制精度 极高,由自动化设备保证 依赖人工,存在一定误差
节点强度一致性 每个焊点强度均匀可靠 受工人熟练度影响,强度有波动
现场施工效率 安装速度快,可大幅缩短工期 速度慢,劳动密集型作业
材料损耗 工厂化生产,损耗率低 现场加工,有一定损耗
综合成本 材料成本稍高,但人工和管理成本显著降低 材料成本低,但人工成本高
适用场景 大面积板类结构、墙、规模化住宅 复杂节点、异形构件、小型工程

数据来源:综合自《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近年刊文及“预制建筑网”等行业权威平台发布的产业分析报告。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钢筋工程中的应用日益深入,通过BIM模型,可以在施工前进行精确的钢筋翻样和碰撞检查,提前发现梁柱节点等区域的钢筋冲突问题,优化箍筋排布,从源头上避免现场返工,基于BIM模型生成的钢筋下料单和安装指导图,为现场绑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视化依据。

掌握箍筋绑扎技巧,已不再仅仅是手工作业的熟练度问题,更是对施工规范的理解、对质量控制方法的运用以及对行业新技术接纳能力的综合体现,从一把钢筋钩、一卷铁丝,到精密的定位卡具、自动化的焊接网片和数字化的BIM模型,技术的进步为保障工程质量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选择,作为施工人员,应持续学习,将传统经验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方能铸就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钢筋铁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