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2025新课标下,朗读教学技巧如何突破传统?

以下是朗读教学的技巧,我将从“教师教”“学生练”两个维度,并结合“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来详细阐述。

朗读教学的技巧-图1


教师的“教”的技巧

教师是朗读教学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自身的水平和方法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

(一) 准备阶段:精读文本,深入钻研

  1. “备朗读”先于“备教案”:教师自己必须先成为文本的“知音”,在备课时,不要只关注知识点和教案流程,要花大量时间朗读文本,反复揣摩。
  2. 把握文本基调:通过反复朗读,准确判断文章的情感基调,是激昂的、悲伤的、欢快的,还是深沉的、讽刺的?这是朗读的灵魂。
  3. 设计朗读“路线图”:在心中为文本划分段落,并为不同段落设计不同的朗读策略,哪里该重音?哪里该停顿?哪里该语速快?哪里该语速慢?哪里该用气声?哪里该用实声?都要有预设。
  4. 预设学生难点:思考学生可能会在哪些句子或词语上遇到困难,长句的停顿、拗口词的发音、情感转折处的处理等。

(二) 课堂阶段:示范引导,层层递进

  1. 范读引路,创设情境

    • 技巧: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它为学生树立了一个直观的、可模仿的榜样。
    • 要点
      • 时机:可以在新课开始时,整体感知;也可以在讲解难点时,进行片段示范。
      • 要求:教师的普通话要标准,情感要真挚,语速、停顿、重音、语调等处理要准确,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引导”。
  2. 技巧分解,化整为零

    • 技巧:将复杂的朗读技巧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逐一训练,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 常用训练点
      • 停连:训练学生学会根据标点、语法和情感需要来停顿和连接,区分“逗号”的短暂停顿和“句号”的稍长停顿;训练“破折号”的停顿和“省略号”的延长。
      • 重音:训练学生通过强调关键词语来突出句意和情感,提问:“这句话里,哪个词最重要?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到重音。
      • 语调:训练学生掌握不同的语调(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 升调:用于一般疑问句、设问句。(如:“你吃饭了吗?”)
        • 降调: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如:“我爱我的祖国!”)
        • 曲调:用于表示讽刺、幽默、夸张等。(如:“你可真‘聪明’啊!”)
      • 节奏:训练学生根据内容调整语速,紧张、激动时语速快;平静、悲伤时语速慢。
  3. 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 技巧:单一的齐读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要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课堂“活”起来。
    • 常用形式
      • 范读:教师读。
      • 领读:教师或优秀学生带领读。
      • 个别读:点名学生读,便于教师针对性指导。
      • 分角色读:适合对话体文本,能让学生代入角色,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 小组读:小组内合作,互相学习。
      • 配乐朗读:用合适的音乐渲染气氛,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 表演朗读:加入简单的表情、动作,让朗读更具表现力。
      • 接力读:一人读一句或一段,考验学生的专注力和衔接能力。
  4. 有效指导,精准点评

    • 技巧:评价学生的朗读要具体、有针对性,避免空洞的“读得真好”或“读得不好”。
    • 要点
      • 先扬后抑,多鼓励:先肯定优点,再提出改进建议。“你刚才的声音很洪亮,如果能把‘高兴’这个词读得再欢快一点,就更好了!”
      • 问题具体化:不说“你没感情”,而是说“这里作者很激动,你可以试着把语速加快,声音再扬高一点”。
      • 示范性指导: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亲自示范正确的读法,或者让读得好的学生进行示范。
      • 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己听一听,评一评,培养他们的语感和鉴赏能力。“你觉得他刚才读得怎么样?哪里让你印象最深?”

(三) 课后阶段:拓展延伸,巩固成果

  1. 布置朗读作业:鼓励学生每天坚持朗读15-20分钟,内容可以是课文、诗歌、美文等。
  2. 举办朗读活动:定期举办班级或年级的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3. 利用技术手段:鼓励学生用手机录下自己的朗读,然后回放自听,或者与老师的范读、名家的朗读进行对比,找出差距。

学生的“练”的技巧

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练”上,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

  1. “三到”原则:眼到、口到、心到

    • 眼到:眼睛要看清每一个字,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 口到:嘴巴要张开,发音清晰、响亮,用普通话朗读。
    • 心到: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朗读不是简单地“念”出来,而是要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2. 理解先行,以情带声

    • 技巧:在朗读前,一定要先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只有“读懂了”,才能“读好”,鼓励学生在读前思考:作者想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什么?我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
  3. 模仿学习,循序渐进

    • 技巧:多听范读(老师、名家、录音),用心模仿,从模仿一个词的读音、一句话的语调开始,逐步模仿整篇文章的节奏和情感,不要急于求成,先求“准”,再求“情”。
  4. 勤于练习,持之以恒

    • 技巧:朗读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要鼓励学生养成每天朗读的习惯,像锻炼身体一样,让朗读成为一种乐趣和生活方式。

朗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技术,优秀的教师就像一位“导演”,他不仅要自己“懂戏”(深入理解文本),更要懂得如何“导戏”(运用各种技巧引导学生),最终让每一位“演员”(学生)都能在“舞台”(课堂)上,用自己的声音,将文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核心要点教师以情示范,学生以情带声;技巧分解训练,形式多样激发兴趣;评价精准具体,鼓励持之以恒。 掌握了这些技巧,朗读教学定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受语言之美,体会文学之乐。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