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2025中考说明文做题技巧有哪些?速看!

第一部分:考前准备与心态调整

  1. 熟悉文体特征

    中考说明文做题技巧-图1

    • 说明对象:文章是“说明什么”?是具体事物(如《苏州园林》)、抽象事理(如《大自然的语言》)还是科技知识(如《恐龙无处不有》)。
    •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等)。
    •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作诠释等,要能准确识别并理解其作用。
    • 说明语言:基本特点是准确、严密,有时也会生动形象。
  2. 调整考试心态

    • 沉着冷静:遇到难题不慌张,先易后难,保证基础分。
    • 仔细审题:这是所有题型的核心,务必圈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第二部分:解题四步法(黄金法则)

这套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说明文阅读,可以让你思路清晰,避免遗漏。

第一步:速读全文,锁定对象(用时约3-5分钟)

  • 目的:对文章内容建立一个整体认知,明确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
  • 操作
    1. 通常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核心内容。
    2. 抓首尾:快速浏览开头和结尾段落,开头段落常引出说明对象,结尾段落常总结全文或点明主旨。
    3. 读中心句:每段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该段的中心句,能快速帮你了解每段大意。
    4. 连点成线:将各段大意串联起来,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和整体结构。
  • 成果:读完之后,你应该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XX的XX特点/原理/价值”。

第二步:审题干,找考点(用时约1-2分钟)

  • 目的: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
  • 操作
    1. 圈画关键词:用笔圈出题干中的动词(如“概括”、“分析”、“理解”、“指出”、“作用”)和名词(如“说明对象”、“说明顺序”、“第一段的作用”、“XX句的含义”)。
    2. 明确题型:判断题目属于哪种类型(如概括大意、理解词句、分析作用、开放探究等)。
  • 示例
    • 题目:“请简要概括第④段的说明内容。”
      • 概括、第④段、说明内容。
      • 考点:段落大意概括题。

第三步:回原文,定区间(用时约5-8分钟)

  • 目的:在文章中找到答题的依据,这是得分的关键。
  • 操作
    1. 定位: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段落序号、人名、专有名词)迅速定位到原文的相应位置。
    2. 精读:仔细阅读定位区间前后的句子,甚至扩展到相邻段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 划信息:用横线划出与题目相关的关键句、中心句和支撑句。
  • 注意:答案往往不是原文的简单照搬,而是对原文信息的提炼、整合和转述

第四步:组语言,分点答(用时约3-5分钟)

  • 目的:将找到的信息组织成条理清晰、语言规范的答案。
  • 操作
    1. 提炼要点:将划出的关键信息进行分类、合并,找出核心要点。
    2. 整合转述:用自己的话,结合原文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切忌大段抄原文
    3. 分点作答:如果题目分值较高(如4分、6分),或者要点较多,一定要分点作答(如用“①②③”或“其次、),让答案一目了然。
    4. 检查润色:检查语言是否通顺、准确,是否完全回应了题目的要求。

第三部分:常见题型专项突破

概括说明内容/段落大意

  • 提问方式:“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请概括第X段的主要内容。”
  • 技巧
    1. 找中心句:优先选择段落的中心句(首句或末句)作为答案。
    2. 要素组合法:如果无明显中心句,则采用“说明对象 + 特征/原因/方法”的格式进行概括。
      • 公式:本文/本段说明了……(对象)的……(特点/成因/作用)。
    3. 串联关键词:将段落中反复出现的、能体现段落主旨的词语串联起来。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提问方式:“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技巧:记住万能公式,并套用。
    • 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列数字:列举了……的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作比较:将……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说明更清晰。
    •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文学性。
    • 下定义: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给……下了定义,科学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严密。
    • 分类别:把……分为……几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说明更有条理。
  • 注意:回答时,一定要先点明方法,再结合原文,最后总结作用

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 提问方式:“加点词‘大约’‘几乎’‘主要’有何作用?”“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 技巧
    • 分析限制性词语
      • 问作用:这类词语(如“大约”、“主要”、“几乎”、“可能”、“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它们说明了情况不是绝对的,留有余地,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态度。
      • 答题模板:“‘XX’一词表示……,说明了……,如果去掉就变成……,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 分析生动性词语
      • 问作用:分析词语或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在表达上的效果,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增强趣味性”等。
      • 答题模板:“这句话运用了……(修辞/词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使文章更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分析句段作用

  • 提问方式:“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结尾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技巧: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 开头段作用
      • 内容上:①引出说明对象/话题;②提出说明对象/特征;③引用故事/数据等,增加趣味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 结构上:①总领全文;②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
    • 中间段作用
      • 内容上:①承上启下(过渡);②具体说明……的特征/原因。
      • 结构上:①承接上文……的内容;②引出下文对……的说明。
    • 结尾段作用
      • 内容上:①总结全文,点明说明中心/主旨;②补充说明……;③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展望未来,引人深思。
      • 结构上:①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

开放探究题

  • 提问方式:“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启示?”“你认为……在生活中有何应用?”
  • 技巧
    1. 立足文本:答案必须**基于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