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2025中考词语运用技巧,今年考点有哪些变化?

第一部分:知己知彼——了解词语运用题的“庐山真面目”

中考的词语运用题主要有两种形式:

2025中考词语运用技巧,今年考点有哪些变化?-图1

  1. 选择题(最常见):给出一个句子,划线部分是一个词语,要求你在几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2. 填空题:给出一段文字,其中有几个空,要求根据上下文填入最合适的词语。

考察的核心能力

  • 词语辨析能力:能否区分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词语(如“必须”和“必需”)。
  • 语境理解能力:能否结合句子或段落的整体意思,选择最符合语境的词语。
  • 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能否判断词语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以及适用于书面语还是口语。
  • 搭配习惯:能否知道词语通常和哪些词语搭配使用。

第二部分:核心技巧——“三步走”战略,轻松搞定词语题

拿到一道词语运用题,不要急着凭感觉选,按照以下“三步走”策略,正确率会大大提高。

第一步:读句子,抓“语境”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的,它活在句子和段落里。

  • 做什么:通读整个句子,甚至前后几句话,理解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找出句子的核心意思人物情感(是高兴、悲伤,还是批评、赞扬?)和使用场景(是正式场合还是日常对话?)。
  • 举例

    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他感到非常__

    • 分析:句子核心意思是“成绩不好”,人物情感是“负面、失落”,所以空格里应该填一个表示“难过、沮丧”的词,沮丧”、“懊恼”,如果填“兴奋”,就完全不符合语境了。

第二步:辨词语,析“差异”

理解了语境后,开始分析选项中词语的区别,这是词语运用的“硬功夫”。

辨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词义侧重点不同(最常见)

  • 技巧:找出词语在含义上的细微差别,一个词可能强调A,另一个词可能强调B。
  • 经典例子
    • 必须 vs. 必需
      • 必须:表示“一定要”,是情态动词,后面通常跟动词,强调“必要性”。
      • 必需:表示“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是形容词,后面通常跟名词,强调“必要性”。
      • 练习:①明天会议必须参加。②水是生命必需的物质。
    • 安静 vs. 寂静
      • 安静:指没有声音,不吵闹,范围较广,可用于人、环境。
      • 寂静:指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音,程度更深,带有文学色彩,多用于环境。
      • 练习:①教室里很安静。②深夜的森林一片寂静

词语感情色彩不同

  • 技巧:判断词语是褒义词(赞扬)、贬义词(批评)还是中性词(客观描述)。
  • 经典例子
    • 成果 vs. 后果 vs. 结果
      • 成果:褒义词,指工作或事业上的积极收获。
      • 后果:贬义词,指坏的结果。
      • 结果:中性词,指事情最后的状态。
      • 练习:①经过努力,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②如果不及时改正,会产生严重的后果。③事情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 果断 vs. 武断
      • 果断:褒义词,表示坚决、有魄力。
      • 武断:贬义词,表示不考虑实际情况,主观地做决定。
      • 练习:①领导果断地做出了决策。②他未经调查就下结论,太武断了。

词语语体色彩不同

  • 技巧:区分词语是书面语还是口语。
  • 经典例子
    • 爸爸 vs. 父亲
      • 爸爸:口语,亲切自然。
      • 父亲:书面语,庄重严肃。
      • 练习:①我爸爸是医生。②在父亲的遗物中,我找到了这封信。
    • 害怕 vs. 惧怕
      • 害怕:口语,常用。
      • 惧怕:书面语,程度更深,带有一点敬畏或恐惧。
      • 练习:①小孩子都害怕黑暗。②他惧怕权威,从不敢提出异议。

词语搭配习惯不同

  • 技巧:记住词语的“固定搭档”,有些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和不同的词语搭配。
  • 经典例子
    • 发挥 vs. 发扬
      • 发挥:多指“作用、威力、潜力、才能”等。
      • 发扬:多指“精神、传统、作风、优点”等。
      • 练习:①要发挥你的特长。②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 改进 vs. 改善
      • 改进:多指“方法、技术、工作”等。
      • 改善:多指“生活、关系、条件、环境”等。
      • 练习:①我们改进了生产工艺。②新的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第三步:代入句,验“最佳”

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后,把它代入原句中,通读一遍。

  • 做什么:检查句子是否通顺、连贯,表达的意思是否准确、自然。
  • 目的:排除那些虽然意思沾边,但放在句子里“别扭”或“不准确”的选项,两个选项可能都对,但只有一个是最“佳”的。

第三部分:实战演练与避坑指南

【例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__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A. 承受 B. 面临 C. 遭遇 D. 经历

【解题步骤】

  1. 读句子,抓语境

    • 句子讲的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路上,机遇和挑战并存,后半句强调“保持清醒,脚踏实地”,说明挑战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我们去应对。
    • 核心情感:客观、严肃。
  2. 辨词语,析差异

    • A. 承受:指接受、经受(压力、痛苦等),侧重于“被动地接受”。
    • B. 面临:指面前遇到(问题、形势等),侧重于“客观地面对”。
    • C. 遭遇:指遇到(不幸、危险等),通常指不好的、突然发生的事情,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 D. 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侧重于“过程”。
  3. 代入句,验最佳

    • A. 承受巨大的挑战:可以,但“承受”更侧重于压力,和“机遇”的并列感稍弱。
    • B. 面临巨大的挑战:非常合适。“面临”和“机遇”是很好的搭配,都表示客观情况,非常工整。
    • C. 遭遇巨大的挑战:“遭遇”通常用于具体的不幸事件,用在这里范围过大,不如“面临”贴切。
    • D. 经历巨大的挑战:“经历”也可以,但不如“面临”能体现“当前正在面对”的紧迫感和客观性。

B. 面临是最佳答案。


第四部分:长期备考策略

技巧是“术”,而扎实的功底是“道”,要想真正掌握词语运用,还需要长期积累。

  1. 用好“词语本”: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记录平时做错的、不熟悉的词语,不仅要抄写词语和释义,更要抄下包含该词的完整句子,并写下自己的辨析过程。
  2. 多阅读,培养语感:大量阅读高质量的课外读物,如《读者》、《意林》、名家散文等,在阅读中,留意词语的用法,感受语言的魅力,语感是长期积累形成的直觉,有时比理性分析更有效。
  3. 敢于“咬文嚼字”:遇到不确定的词语,不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