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淳厚与技巧,作文如何平衡两者时效性?

淳厚为根,技巧为翼

人生如艺,无论是书法丹青、琴棋书画,还是待人接物、立身处世,都离不开两种核心品质:淳厚与技巧,淳厚,是内里的品格与底蕴,是山之根基,水之源流;技巧,是外在的方法与能力,是舟之双桨,鸟之双翼,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一番真正的大境界。

淳厚与技巧 作文-图1

淳厚,是技艺的灵魂与底气。

何为淳厚?它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一种历经沉淀的质朴,一块璞玉,即使未经打磨,其温润内敛的光华也足以动人;一首古诗,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其真挚的情感也能穿越千年,直抵人心,淳厚,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真,是“胸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的格局。

缺乏淳厚的技巧,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们看到太多炫技的表演,动作行云流水,节奏精准无误,却总让人觉得空洞乏味,无法在心中激起涟漪,这便是“匠气”过重,而“灵气”不足,一位书法大家,若心中只有笔法结构的技巧,而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的情感灌注,其作品便只是僵硬的符号,而非有生命的艺术,同样,一个人若待人接物只懂圆滑的世故技巧,而无真诚与善良的淳厚内核,其“善言”便会沦为虚伪的奉承,其“周全”也会变成令人不适的算计,技巧可以赢得一时的喝彩,唯有淳厚,才能赢得长久的尊重与信赖。

技巧,是淳厚的载体与升华。

空有淳厚而无技巧,则可能沦为“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一位内心情感丰沛的诗人,若不掌握格律、意象等诗歌技巧,其澎湃的思绪便只能停留在模糊的意念中,无法化为传世的篇章,一位心地善良的医生,若没有精湛的医术技巧,其救死扶伤的淳厚愿望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叹息。

技巧,是将内在的璞玉雕琢成器的刻刀,是将内心的江河引向大海的渠道,它让淳厚的品质得以清晰地表达、有效地传递,达芬奇之所以成为不朽的巨匠,不仅因为他有对自然与人性深刻的洞察(淳厚),更因为他通过无数次的素描练习,掌握了精准的解剖学与光影技法(技巧),最终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拥有了穿透时空的魔力,技巧赋予淳厚以形式,使其从一种内在的潜能,变为一种外在的、可以被感知和欣赏的现实。

二者合一,方能臻于化境。

真正的卓越,在于淳厚与技巧的完美融合,如同大树,淳厚是深植于大地的根系,源源不断地供给养分;技巧是迎风招展的枝叶,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将养分转化为绚烂的风景,根有多深,叶有多茂;叶有多茂,根亦能扎得更深。

苏轼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寒食帖》笔法跌宕,技巧纯熟,但最打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被贬黄州后的孤独、悲凉与自我排遣的旷达,这便是技巧为淳厚服务的典范,又如一位真正的演讲家,他不仅逻辑清晰、口若悬河(技巧),更重要的是,他的话语充满了真诚、热情与力量(淳厚),能够点燃听众内心的火焰,引发深刻的共鸣,这种由内而外的感染力,是任何单纯的技巧都无法比拟的。

在当今这个追求效率与“速成”的时代,人们往往更热衷于学习各种“技巧”,渴望找到成功的捷径,我们更应警惕,切勿让技巧的追求,掩盖了淳厚本心的修炼,因为,技巧可以复制,但淳厚无法模仿,一时的花哨或许能吸引眼球,唯有根植于淳厚品格之上的扎实技艺,才能支撑我们走得更远、更高。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领域,都应当时刻自省:我是否在追逐技巧的同时,守护住了内心的淳厚?让我们以淳厚为根,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汲取真善美的养分;再以技巧为翼,奋力翱翔于广阔的天空,展现生命的华彩,方能内外兼修,行稳致远,抵达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高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