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点评题技巧

下面我将为你系统地拆解点评题的技巧,分为“道”(核心心法)、“法”(通用步骤)、“器”(具体技巧)三个层面,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点评题技巧-图1


道:核心心法(万变不离其宗)

在动笔之前,请务必建立以下三个核心认知:

  1. 观点先行,立场鲜明

    • 是什么: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是支持、反对,还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必须在开头或结尾清晰地亮出来,切忌模棱两可,说“这件事有利有弊”等于没说。
    • 为什么:鲜明的观点能让阅卷者或读者立刻抓住你的核心,留下“思路清晰”的第一印象。
  2. 就事论事,紧扣材料

    • 是什么:你的所有分析、论据都必须围绕题目给出的材料展开,不能天马行空地脱离材料空谈理论。
    • 为什么:点评题不是让你发表自由演讲,而是考察你处理特定信息、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脱离材料的点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 客观理性,辩证看待

    • 是什么:即使是负面事件的点评,也应尽量保持客观分析的口吻,避免使用过于情绪化、攻击性的语言,要看到问题的多面性,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 为什么:这体现了你的思维成熟度和专业素养,一个能冷静分析问题的人,比一个只会发泄情绪的人更有价值。

法:通用步骤(四步走战略)

无论点评什么内容,都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确保结构完整、逻辑流畅。

第一步:审题立意(定方向)

  • 任务:仔细阅读题目和材料,明确“评什么”和“怎么评”。
  • 怎么做
    • 圈出关键词:找出材料中的核心人物、事件、观点、矛盾点。
    • 明确点评角度:题目要求你从哪个角度点评?是政策、现象、观点、作品,还是个人行为?
    • 确定核心观点:基于以上分析,用一句话概括你的中心论点。“我认为该政策在……方面值得肯定,但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第二步:构思框架(搭骨架)

  • 任务:搭建文章的结构,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 怎么做
    • 总-分-总结构:最经典、最稳妥的结构。
      • 总(开头):亮明观点,简要概括你要点评的内容。
      • 分(主体):分点阐述理由,这是文章的血肉,通常需要2-3个分论点。
      • 总(: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并可适当提出建议或展望。
    • 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维度(如原因、影响、利弊、不同群体视角)平行展开分析。
    • 递进式结构: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从表层原因到深层根源,层层剖析。

第三步:填充内容(添血肉)

  • 任务:为每个分论点提供充分的论据和分析。
  • 怎么做
    • “观点+材料+分析”:这是每个段落的核心写作公式。
      1. 亮出分论点:本段要说明什么?
      2. 引用材料:从材料中找到能支撑你分论点的具体信息、数据或引言。
      3. 深入分析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解释为什么这个材料能支撑你的观点,可以分析其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等,把“是什么”和“为什么”说清楚。
    • 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可以,适当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社会常识或类似案例,增强说服力。

第四步:检查润色(画龙点睛)

  • 任务:检查文章的完整性和表达效果。
  • 怎么做
    • 检查逻辑: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逻辑链条是否完整?
    • 检查语言:用词是否准确?表达是否流畅?有无错别字?
    • 优化开头结尾:确保开头引人入胜,结尾有力、有深度。
    • 调整语气:根据点评对象调整语气,对官方文件要正式严谨,对社会现象可以略带批判性但保持理性。

器:具体技巧与加分项

开头技巧(凤头)

  • 开门见山式:直接亮明观点,最常用,也最稳妥。

    例:对于“网红城市”的过度营销现象,我认为其短期效应显著,但长期来看透支了城市品牌,弊大于利。

  • 概括引述式:先简要概括材料内容,再引出观点。

    例:多地推出“特种兵式旅游”攻略,吸引大量年轻游客,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复杂心态,我认为这是一种……的体现。

  • 设问引思式: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再给出答案。

    例:当城市地标成为打卡拍照的背景板,旅游的意义何在?“网红城市”的喧嚣之下,我们是否丢失了探索的初心?我认为,这种模式……

主体论证技巧(猪肚)

  • 运用“利弊分析法”:如果事件影响复杂,可以先说优点,再说缺点,最后总结。
  • 运用“原因分析法”: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如历史原因、社会原因、经济原因、个人原因等。
  • 运用“影响分析法”:分析事件带来的短期/长期影响,积极/消极影响,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影响。
  • 运用“对比分析法”:将不同观点、不同做法、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对比,使观点更鲜明。
  • 善用逻辑连接词:使用“其次/、“另一方面”、“、“、“等词语,使文章脉络清晰。

结尾技巧(豹尾)

  • 总结升华式:总结全文观点,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如价值观、社会意义等)。

    例:……(重申观点),这不仅关乎……,更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唯有……,才能……。

  • 提出建议式: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例: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相关部门也应……,唯有多方合力,才能……。

  • 引发深思式:以一个问题或一个引人深思的句子结尾,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例:当流量褪去,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这或许是“网红经济”留给所有城市和游客的终极拷问。


实战演练(举例说明)

请点评“内卷”这一社会现象。

点评范文示例:

(开头 - 观点先行) “内卷”一词的流行,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群体中弥漫的焦虑与疲惫,我认为,“内卷”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低水平的内部竞争,它反映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与上升通道收窄的现实困境,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创新都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主体 - 分点论证) 从个体层面看,“内卷”严重透支了身心健康,并抑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观点)材料中“996是福报”、“大学生为保研刷绩点到凌晨”等现象,正是“内卷”的生动写照。(材料)这种在单一赛道上的无限加码,使得个体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同质化的竞争中,忽视了个人兴趣、身心健康和多元化能力的培养,当“努力”的唯一目标是为了“不落后”时,其创造性和幸福感已荡然无存,最终可能导致普遍的职业倦怠和心理问题。(分析)

从社会层面看,“内卷”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并扼杀了创新的活力。 (观点)当所有人都挤在一条狭窄的“独木桥”上时,社会资源被过度集中于少数领域,而其他具有潜力的领域则无人问津。(材料+分析)在学术领域,为了发表核心期刊而进行的“论文数量竞赛”,催生了大量低水平重复的研究,却鲜有颠覆性的创新,这种“内卷式”的竞争,使得人们满足于在现有规则下做到极致,而非挑战和创造新规则,长此以往,将削弱整个社会的创新动力。

(- 总结升华) “内卷”绝非简单的“努力过头”,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症候,要破解“内卷”困局,不仅需要个体调整心态,拒绝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