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从“道”(心法)和“术”(方法)两个层面,为你系统梳理写景作文的阅读技巧。

第一部分:道 —— 心法与心态
在开始阅读之前,先调整好你的“频道”。
-
调动感官,化身游客:
- 目标:不要只做一个“读者”,要做一个“游客”或“旅伴”。
- 做法:阅读时,问自己:“如果我现在站在这里,我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摸到什么?甚至尝到什么?” 主动调动你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去感受文字所描绘的世界。
-
心怀情感,寻找共鸣:
- 目标:明白写景从来都不是“为写景而写景”。
- 做法:时刻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景?他/她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景物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读懂了情感,就读懂了文章的灵魂,是喜悦?是宁静?是忧伤?还是壮志豪情?
-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 目标:这是写景类文章的核心,学会区分“景”和“情”,并找到它们之间的连接点。
- 做法:一边读,一边在脑中划分:哪些句子是纯粹的景物描写?哪些句子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或抒情?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他的感情“嫁接”到了景物上?
第二部分:术 —— 方法与步骤
有了正确的心态,我们就可以用一套清晰的步骤来“解剖”一篇写景作文了。
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整体
- 做什么:快速浏览全文,不求甚解,只求抓住核心信息。
- 关注点:
- 写了什么景? (是山川湖海,还是小院一隅?是春花秋月,还是风雪夜归?)
- 在什么时间/地点写的? (时间:清晨、黄昏、四季;地点:山顶、海边、故乡、异乡。)
- 作者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是喜爱、赞美,是怀念、惆怅,还是敬畏、感慨?)
【小技巧】:读完后,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大意。“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故乡秋天黄昏的田野,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深深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第二步:精读段落,分析“景”
我们要像侦探一样,仔细分析作者是如何“画”出这幅画的。
抓住景物特征,感受“形、色、声、味”
- 形(形态、姿态):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景物的样子?是“巍峨”的山,还是“连绵”的山?是“婀娜”的柳树,还是“挺拔”的白杨?
- 色(色彩):文章中有哪些颜色?是“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麦浪,还是“碧绿”的湖水?色彩的运用是浓墨重彩还是清新淡雅?
- 声(声音):作者写了哪些声音?是“潺潺”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还是“呼呼”的风声?这些声音是让环境更宁静,还是更热闹?
- 味(气味):有没有写到气味?是“芬芳”的花香,“清新”的泥土味,还是“咸咸”的海风味?气味最能勾起回忆和情感。
- 触感(温度、质感):是“温暖”的阳光,“清凉”的溪水,还是“粗糙”的树皮?
【小技巧】:圈出文中表现这些感官描写的关键词,并在旁边做批注。
分析写作顺序,理清“观察路线”
作者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写的,他有自己的观察顺序,理清顺序,有助于我们构建清晰的画面感。
- 空间顺序:
- 由远及近:先写远处的群山,再写近处的花草。
- 由近及远:先写脚下的草地,再写远方的地平线。
- 由上到下/由下到上:如从天空写到地面,或从山谷写到山顶。
- 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先写整个花园的全貌,再聚焦到一朵花。
- 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推移来写,如“清晨、中午、傍晚”或“春、夏、秋、冬”。
- 逻辑顺序:
按照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如先写山,再写水,最后写树木。
【小技巧】:在纸上画一个简单的路线图,标出作者的观察点移动的轨迹。
品味修辞手法,欣赏“语言艺术”
作者用什么技巧让文字变得生动优美?
- 比喻:“月亮像一个大玉盘。”(让景物更形象、具体)
- 拟人:“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下山去。”(赋予景物生命和情感,让文章更活泼)
- 排比:“看,那花,那草,那树,都充满了生机。”(增强语势,渲染气氛)
- 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突出景物特点,给人深刻印象)
- 引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眼前的美景,也让我生出几分惆怅。”(增加文化底蕴,含蓄表达情感)
【小技巧】:找到修辞句,思考一下:如果不用这个修辞,直接写会是什么效果?对比一下,就能体会到作者的高明之处。
第三步:品味意境,挖掘“情”
这是阅读的升华阶段,要从“看景”上升到“悟情”。
找到“情语”,直接抒情
作者有时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些是“金句”,是理解文章情感的钥匙。
- 如“我深深地爱着……”、“我感到无比的宁静与喜悦”、“这让我想起了……”、“我不禁感慨万千”等。
分析“景语”,间接抒情(情景交融)
这是更高明的写法,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景物描写中,需要我们去“破译”。
- 以乐景衬乐情:用明快、美好的景物来表达喜悦、舒畅的情感。
- 例: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心情自然是“愉快”的。
- 以哀景衬哀情:用凄凉、萧条的景物来表达悲伤、惆怅的情感。
- 例:写“枯藤老树昏鸦”,心情自然是“凄凉”的。
- 以乐景衬哀情: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内心的悲伤,效果更强烈。
- 例:在热闹的春节,写一个孤独的人,这种对比更显其孤独。
【小技巧】:问自己“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个景物?” 这个景物触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和回忆?这个景物象征了什么品格或精神?(如:松树象征坚毅,荷花象征高洁)
第四步:总结归纳,赏析评价
读完之后,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 主旨思想:作者通过写景,想表达什么核心思想?(对自然的热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家乡的思念等)
- 写作特色:这篇文章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是语言优美?是情感真挚?是结构清晰?还是想象丰富?)
- 个人感悟:这篇文章带给我什么启发?我最喜欢哪个片段?为什么?
实战演练:以朱自清《春》为例
- 速读全文:写了春天的景物,地点应该是江南,情感基调是喜悦、赞美和热爱。
- 精读分析“景”:
- 感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色、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味)。
- 顺序:从“春草图”到“春花图”,再到“春风图”、“春雨图”,最后是“迎春图”,由物及人,逻辑清晰。
- 修辞:大量的比喻、拟人。“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将春天比作娃娃,充满生机。
- 品味意境挖掘“情”:
- 情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直接表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