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描写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景物描写不仅能交代环境、渲染气氛,更能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甚至能成为文章的灵魂。

下面我将从核心原则、具体技巧、实践步骤和常见误区四个方面,为你系统地拆解景色描写的技巧。
核心原则:景物描写的三大目标
在动笔之前,先明确你写景的目的,这决定了你描写的方向和重点。
- 交代环境: 这是最基本的功能,告诉读者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时间(清晨、黄昏、四季)是什么时候,这是故事的“舞台”。
- 渲染气氛: 景物是情绪的放大器,用景物来烘托故事的基调,是紧张、是宁静、是欢快还是悲伤?读者会通过景物感同身受。
- 烘托心情/反衬人物: 这是最高级的技巧,景物的色彩、声音、状态,要与人物的心情形成“映衬”或“反衬”。
- 映衬(情景交融): 心情好的时候,看到的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心情失落的时候,看到的是“阴雨连绵、落叶萧瑟”。
- 反衬: 内心越是痛苦,越是写窗外的“欢声笑语”;内心越是绝望,越是写“烈日当空、万物生长”。
具体描写技巧:五感联动,多维刻画
不要只用眼睛看,调动所有感官,让景物“活”起来。
视觉描写(基础,但求突破)
- 色彩:
- 不要只用形容词: 避免只说“红色的花”、“蓝色的天空”。
- 使用比喻和联想: “夕阳像打翻的颜料桶,将天空染成一片燃烧的橘红,云彩边缘镶着熔金般的亮边。”
- 色彩组合与对比: “枯黄的落叶上,点缀着几点倔强的猩红,像凝固的血滴,也像燃烧的火苗。”
- 形状与线条:
- 化静为动: “远山不再是沉默的剪影,而是连绵起伏的绿色波浪。”
- 突出特点: “古树的枝干像虬龙般盘旋而上,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百年的风霜。”
- 光影:
- 光是景物的灵魂: “午后三点的阳光,像被筛过一样,从叶缝间漏下来,在布满青苔的石板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
- 不同时间的光: “清晨的雾是乳白色的,温柔地包裹着一切;正午的阳光是锋利的,将一切照得无所遁形;黄昏的光是慵懒的,给万物镀上一层温暖的轮廓。”
听觉描写(营造氛围,增强代入感)
- 声音的层次:
- 远、中、近: “远处传来隐约的犬吠,近处是溪水潺潺的私语,脚下踩在落叶上,发出‘沙沙’的轻响。”
- 静中有动: “午后的山林一片寂静,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也听得见一片叶子悄然飘落的声音。”
- 声音的比喻:
- “风声如低语,在耳边盘旋不去。”
- “雨点敲打在窗户上,像一首单调而急促的催眠曲。”
嗅觉描写(唤醒记忆,引发情感)
- 气味是通往情感深处的捷径:
- “雨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清新气息,让人忍不住想深吸一口气。”
- “老屋里飘来一股淡淡的檀香和旧书的霉味,那是童年记忆的味道。”
触觉描写(增强真实感,传递温度)
- 体感温度:
- “海风带着咸湿的凉意,吹在脸上,舒服得让人想打颤。”
- “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驱散了骨头缝里的寒气。”
- 物体质感:
- “触摸着粗糙的树皮,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沟壑和力量。”
- “溪水冰凉刺骨,像无数根细针扎在脚上。”
味觉描写(较少用,但用之则惊艳)
- 常与嗅觉结合:
- “空气中满是桂花甜得发腻的香气,吸一口,仿佛连心都变甜了。”
- “站在海边,连风里都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咸味。”
实践步骤:从观察到成文的四步法
-
第一步:明确目的(Why)
问自己:我写这段景是为了什么?是交代背景?还是为了烘托主角此刻的孤独或喜悦?目的决定了你选择哪些景物进行描写。
-
第二步:选择视角(Where)
- 固定视角: 站在一个地方,描写眼前所见,适合写静态的、宏大的场景。
- 移动视角: 人在走,景在变,适合写游记、叙事,有镜头感,能带领读者游览。
- 主观视角: 完全通过人物的眼睛和内心去看,景物的选择和描写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最能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
第三步:调动感官(How)
不要只盯着“看”,围绕你的目的,有选择地调动2-3种感官,写悲伤的雨,可以写“灰色的天空(视觉)”、“冰冷的雨水(触觉)”、“压抑的寂静(听觉)”。
-
第四步:锤炼语言(Refine)
- 多用动词和名词: “风吹”不如“风啸”,“花开了”不如“花苞在晨光中悄然绽放”,名词要具体,动词要精准。
- 善用修辞:
- 比喻: “月光如水”。
- 拟人: “风在树林里捉迷藏”。
- 通感: “微风送来一缕缕甜甜的月光。”(将视觉的“月光”与味觉的“甜”联系起来)
- 长短句结合: 长句用于铺陈、描绘细节;短句用于强调、制造节奏感。
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
-
为写景而写景,与故事脱节。
- 避坑: 每一段景物描写都必须服务于你的故事或人物,如果这段景物删掉后,对人物和情节毫无影响,那就果断删掉。
-
堆砌辞藻,华而不实。
- 避坑: 真正的文采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最精准、最贴切的词语,而不是最华丽、最生僻的词语,追求的是“准确”和“传神”,而非“华丽”。
-
只有“大景”,没有“小物”。
- 避坑: 不要总是写“壮丽的山河”、“无垠的海洋”,写景的生动性往往藏在细节里,除了写大海,可以写沙滩上的一只寄居蟹、一块被海水冲刷得光滑的鹅卵石、一朵被浪花拍碎的浪花。
-
视角混乱,忽远忽近。
- 避坑: 动笔前想好你的视角,一会儿写远山,一会儿又写脚下的蚂蚁,会让读者感到混乱,保持视角的相对统一,才能让画面清晰。
举例说明
平庸的描写:
天黑了,下起了雨,雨点打在地上,风也很大,我很伤心。
运用技巧后的描写:
夜色像一块浸了墨的棉布,沉沉地压了下来,雨不再是雨,而是无数根冰冷的银针,疯狂地扎向地面,溅起浑浊的水花,风在窗外凄厉地呼啸,像一头受伤的野兽,拼命地撞击着窗棂,仿佛要闯进来,将我心中那点微弱的温暖也一并撕碎,我缩在椅子上,感觉整个世界只剩下这无边的、潮湿的、令人窒息的黑暗。(融合了视觉、听觉、触觉,并用拟人手法将景物与人物内心的绝望融为一体)
景色描写的最高境界,是让景物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成为人物情感的延伸,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用心去感受你身边的每一寸风景,你笔下的世界也必将因此而生动、鲜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