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文学的画卷中,或壮丽或秀美的景色总能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心神,将人引入作者精心构筑的世界,出色的景色描写不仅是背景的铺陈,更是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利器,掌握其间的技巧,便能将笔下的风景化为动人的诗篇。

调动感官:从“看见”到“感受到”
许多初涉写作者常将景色描写等同于视觉的单一呈现,这极易流于平面与枯燥,高明的描写,是一场感官的盛宴。
- 视觉的层次: 不止于颜色与形状,更要注意光影的变化、远近的层次,描写晨曦,不应只是“天亮了”,可以是“第一缕曙光如一把金色的利剑,劈开了沉重的夜幕,山峦的轮廓在黛青色天幕下逐渐清晰,近处草叶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虹光。”
- 听觉的渗透: 声音是营造氛围的关键,林中的寂静可以用“偶尔一声清脆的鸟鸣划破静谧”来反衬;喧嚣的市井则离不开“小贩的叫卖声、车轮碾过石路的轱辘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成的市井交响曲”。
- 嗅觉与触觉的沉浸: 这是让读者“身临其境”的秘诀,雨后泥土的清新、海边咸腥的海风、冬日空气的清冷……这些感官细节能瞬间激活读者的记忆与联想,产生强烈的共情。
核心技巧: 尝试在每次描写景色时,有意识地至少调用三种以上的感官,让风景变得可闻、可嗅、可感。
融情于景:让风景拥有“性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色本身是客观的,但透过人物的心境去看,它便拥有了截然不同的色彩,这便是“移情”的作用。
- 心境决定景调: 同一条街道,在喜悦的人眼中可能是“阳光明媚,行道树的枝叶在微风中欢快摇曳”;在悲伤的人看来,则可能是“天色灰蒙,枯黄的树叶无力地打着旋,最终被匆忙的行人踩入泥泞”。
- 赋予景物生命: 运用拟人手法,让景物“活”起来。“月亮羞涩地躲进云层”、“狂风愤怒地拍打着窗户”,这样的描写不仅生动,更直接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情绪。
核心技巧: 在落笔前,先明确你希望通过这段景色传达何种情绪?是孤独、希望、压抑还是宁静?让所有的描写元素都为这个核心情绪服务。
善用修辞:为语言注入灵魂
平铺直叙的陈述句难以构建画面的美感,而恰当的修辞则是点石成金的魔棒。
- 比喻与拟人: 如上所述,它们是让描写形象化的首选。“星星像碎钻一样撒在天鹅绒般的夜幕上”,比“天上有许多星星”更具质感。
- 通感的妙用: 将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能产生奇妙的化学效果,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嗅觉与听觉联通,写出了香气的飘忽与幽微,意境全出。
核心技巧: 修辞贵在精妙与新颖,避免使用“火红的太阳”等陈词滥调,从你独特的观察视角出发,寻找属于自己的、贴切的比喻。
数据与新知:为经典技巧注入时代感
在当下的创作中,我们甚至可以借助科学研究的视角和最新的数据来丰富我们的描写,使其更具时代感与说服力,当我们描写森林、湿地或极光等自然景观时,了解它们当前的状况能让我们的笔触更具深度与责任感。
以下是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报告整合的信息,它揭示了部分典型景观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为我们描写“变化中的风景”提供了真实依据。
| 景观类型 | 当前关注焦点与最新数据(基于2022-2023年报告) | 对写作的启示 |
|---|---|---|
| 极地景观 | 根据WMO报告,北极地区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2023年南极海冰范围创下有卫星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 | 在描写极地的冰雪时,可以融入其脆弱性与消融感,这不仅是一种科学事实,也是一种强烈的情绪渲染,能引发读者对气候变化的思考。 |
| 森林景观 | UNEP《2022年适应差距报告》强调,森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但全球森林面积仍在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是核心危机。 | 描写森林不应再仅是“郁郁葱葱”,可以聚焦于林间物种的细节,或通过一棵古树的视角,侧面反映环境变迁与生态保护的紧迫性。 |
| 海洋与海岸线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由于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海岸侵蚀现象加剧,海洋酸化问题也日益严重。 | 描写海滩时,可以加入被侵蚀的崖壁、变化的潮汐线,或珊瑚白化的细节,使笔下的海景不再永恒,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张力与危机感。 |
数据来源:世界气象组织(WMO)《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系列报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当代的景色描写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与内涵,当我们知道眼前的冰川可能在加速消融,笔下的冰雪世界便多了一层悲怆与警醒;当我们了解一片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的保护作用,描写它的根系时便自然带上了一份敬意,这样的描写,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因而更具力量。
动态与静态结合:捕捉景色的“呼吸”
一幅完全静止的风景画是呆板的,优秀的描写需要捕捉景物的动态变化,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 引入时间维度: 描写日出、日落、风起云涌、雨打芭蕉,这些本身就是动态过程,即使是静止的山川,也可以通过“山间的流岚缓缓移动”来赋予其动感。
- 细节的动态化: 不要只写“有一片湖”,可以写“阳光在湖面上跳跃,泛起粼粼金光”;不要只写“花开满了枝头”,可以写“一只蜜蜂嗡嗡地在一簇簇花团间忙碌穿梭”。
核心技巧: 在构思时,问自己:我的画面里,有什么是在“运动”的?这个运动的元素,就是激活整个场景的关键。
景色描写终究是服务于文章整体的,它不应是孤芳自赏的华丽段落,而应是叙事肌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推动情节,它暗示命运,它塑造人物,每一次提笔描绘风景,都是一次与读者的深度对话,邀请他们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心灵去感受,我们描绘的不仅是外在的风景,更是内在的、浩瀚的人心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