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哪些实用技巧?

第一部分:心法篇 —— 破除障碍,建立认知

在开始具体技巧之前,必须先建立正确的“诗歌观”,这能帮你摆脱“看不懂”、“怕”的心理障碍。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图1

  1. 放弃“逐字翻译”的执念: 诗歌不是散文,不是要求你把每个字都翻译成现代汉语,它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你要做的是抓住核心意象和情感,感受意境,而不是进行字对字的“考古”。

  2. 建立“知人论世”的意识: 任何一首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他所处的流派,都深刻影响着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 知人:了解作者的性格、生平、主要经历,读李白的诗,要想到他的“豪放不羁”和“怀才不遇”;读杜甫的诗,要想到他的“忧国忧民”和“漂泊不定”。
    • 论世:了解诗歌创作时的社会状况,读安史之乱后的诗,要感受到战乱带来的创伤;读南宋的爱国诗词,要体会到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3. 学会“意象”思维: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人不会直接说“我很悲伤”,而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来营造悲伤的氛围,你需要熟悉一些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这能帮你快速读懂诗歌。

    • 月亮:思乡、思人、孤寂、永恒。
    • 柳树:送别、留恋、思念(“柳”谐音“留”)。
    • 梧桐:凄凉、愁苦。
    • 杜鹃/子规:悲苦、哀怨、思归。
    • 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 :欢愉、愁苦、豪放。

第二部分:技法篇 —— 分解诗歌,各个击破

拿到一首诗,不要急着看题目,按照以下“四步走”的流程来拆解,思路会清晰很多。

第一步:读标题,抓题眼

是诗歌的“眼睛”,往往能提供关键信息。

  • :《春夜喜雨》—— 点明了时间(春夜)、事件(喜雨)。
  • 暗示情感:《登高》—— 暗示了登高望远、心怀天下的情感基调。
  • 交代背景:《枫桥夜泊》—— 点明了地点(枫桥)、时间(夜)、事件(停泊)。
  • 提出疑问:《问刘十九》—— 引发你对诗中内容的思考。

技巧时,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告诉我了哪些信息?”

第二步:看作者,明背景

结合第一步的“知人论世”,快速回顾作者的相关信息,这能为你解读诗歌的情感定下基调。

  • 李白?→ 豪放飘逸,想象奇特,可能怀才不遇。
  • 杜甫?→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
  • 李清照?→ 前期清新明快,后期凄凉悲苦。
  • 陆游/辛弃疾?→ 爱国情怀,壮志难酬。

技巧:在试卷的空白处,快速写下作者的一两个核心标签。

第三步:析意象,品意境

这是诗歌鉴赏的核心步骤。

  1. 找出意象:圈出诗中所有具体的事物(名词),如山、水、花、鸟、风、月、酒、舟等。
  2. 分析意象组合:这些意象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还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清新?
  3. 构建意境:将所有意象融合在一起,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并给这幅画命名,孤寂清冷的秋江图”、“雄浑壮阔的边塞图”、“温馨恬静的田园图”。

技巧:用“什么意象 + 营造了 + 什么意境”的句式来组织答案。

第四步:抓关键词,辨手法

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往往通过关键词和修辞手法来表达。

  1. 找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是情感的“开关”。
    • “春风绿江南岸”的“绿”字,化静为动,充满了生机和喜悦。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惊”,将情感投射到景物上,写尽了悲痛。
  2. 辨修辞:掌握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 比喻:使形象更生动。
    • 拟人:使事物人格化,情感更亲切。
    • 夸张:突出特征,增强气势。
    • 借代:使表达更含蓄、形象,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代指权贵。
    • 对偶/对仗: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节奏感。
    • 用典更厚重,含蓄,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廉颇的典故。
    • 双关: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第三部分:实战篇 —— 答题模板与范例

掌握了方法,最终要落实到卷面上,诗歌鉴赏题通常有两问,第一问是“形象/意境/语言风格”,第二问是“情感/主旨/作用”。

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

分析意象/意境

  •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 答题模板
    1. 总述:这首诗通过描绘了……等意象。
    2. 分述:描绘了一幅……(四字短语,如:孤寂清冷、雄浑壮阔、恬静优美)的画面。
    3. 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范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通过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黄昏羁旅图,营造了孤寂、悲凉的意境氛围,表达了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分析人物形象

  • 提问方式: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或主人公)形象?
  • 答题模板
    1. 总括: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性格/身份)的诗人(或主人公)形象。
    2. 分述:通过……(诗句/意象)等描写,他……(概括其行为/品格)。
    3. 表现了他……的情感/志向。

【范例】 :分析《登高》中诗人的形象。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年老多病、忧国忧民、漂泊无依的诗人形象,通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诗句,写出了他常年漂泊、年老多病的处境,表现了他面对国家动荡和个人不幸时的深沉悲痛和无奈。

炼字/关键词赏析

  • 提问方式:某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赏析“XX”字的妙处。
  • 答题模板
    1. 释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手法:分析该字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动静结合等)。
    3. 效果:把该字放回原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 情感: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心境。

【范例】 :赏析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1. 释义:“绿”在这里是“使……变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
  2. 手法:这个字运用了化静为动的修辞手法。
  3. 效果: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