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道 —— 宏观心法与阅读习惯
在动笔解题之前,建立正确的阅读心态和习惯至关重要,这能让你事半功倍。

建立正确的阅读心态
- 摒弃“翻译”执念:不要逐字逐句地想着“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个词怎么翻译”,古文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文意,而不是进行现代汉语的完美翻译,先抓住大意,再抠细节。
- 保持“共情”能力:想象自己就是作者,身处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思考他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劝谏、抒情、记事,还是为了说理?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相信“上下文”的力量:古文语法精炼,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普遍,遇到不认识的词或不懂的句子,不要慌张,答案往往就在它前后的句子中,上下文是最好的“词典”和“语法书”。
养成高效的阅读习惯
- “三步走”阅读法:
- 第一步:速览全文,知人论世。
- 看题目、作者、出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点明主旨,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能帮你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和写作动机。
- 读首尾段,抓中心句:首段常开篇点题,尾段常总结全文或抒发感慨,快速浏览,能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 第二步:逐段精读,理清脉络。
- 划分层次:以句号或意义段为单位,弄清楚每句话、每个段落讲了什么。
- 寻找关联词:特别注意“故、是、然、则、盖、夫、且、夫”等虚词,它们是连接句子、表明逻辑关系(因果、转折、并列、递进等)的关键。
- 标记人名、地名、官职、时间:这些是文章的“骨架”,标记出来能帮你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人物关系。
- 第三步:回归整体,整合信息。
- 通读全文后,要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大意。
- 思考: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感?
- 第一步:速览全文,知人论世。
第二部分:术 —— 具体题型解题技巧
掌握了宏观心法后,我们来看针对不同题型的具体“招式”。
实词/虚词解释题
这是基础,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 技巧1:代入法,将选项中的意思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最符合语境的往往就是正确答案。
- 技巧2:语法分析法,分析该词在句子中的语法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 名词作动词:一个名词后面接了宾语,那它很可能活用成了动词,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
- 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后面接了宾语,那它很可能活用成了动词,例:“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
- 使动/意动用法:翻译时加上“使……”、“以……为……”或“认为……”,例:“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 技巧3:成语迁移法,很多实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保留了下来,例:“畔”在“倍畔”(通“背叛”)中,可以联想到成语“四分五裂”中的“裂”有“背离”之意,从而推断“畔”也有“背叛”的意思。
- 技巧4:句式结构法,利用对偶、排比、互文等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通过前后句式一致,可以轻松理解“族”是“灭族”的意思。
句子翻译题
这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失分重灾区。
- 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字字落实,保持原文的语气和风格,在直译不通顺时,才进行意译,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 技巧2:抓关键词,踩点得分,翻译时,一定要把题目要求解释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中的关键词翻译准确,这些是阅卷老师踩分的关键点。
- 技巧3:落实“六字诀”:
- 留: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年号等)直接保留。
- 删:无实际意义的虚词(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可删去。
- 补:省略的成分(主语、宾语、谓语等)要补充出来。
- 换:将古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同义词。
- 调:将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的语序调整过来。
- 贯:对于一些修辞手法或典故,要用概括性的语言贯通其意。
- 技巧4:检查“三通”:翻译完后,检查句子是否通顺、是否完整、是否符合原文语境。
内容理解与分析题
这类题考查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作者观点的把握。
- 技巧1:定位原文,一一对应,题目中的每一个选项,都要回到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切忌凭印象和感觉做题。
- 技巧2:辨析“陷阱”,小心“雷区”:
- 张冠李戴:把A人物的行为、言论安在B人物身上。
- 曲解文意:对某个句子或词语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整个选项错误。
- 无中生有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是凭空捏造的。
- 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 时间/事件顺序错乱: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打乱。
- 以偏概全/以全概偏:将局部信息当作整体信息,或将整体信息当作局部信息。
- 技巧3:区分“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注意文中的“某人曰”、“或曰”等,这后面引述的是他人的观点,不一定是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观点通常在议论或抒情部分。
断句题
断句的基础是读懂文意,断句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
- 技巧1:找标志,定停顿。
- 虚词标志: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等;句尾语气词“也、矣、焉、哉”等;句中连词“而、以、于、则、之”等。
- 句式标志:对称、对偶、排比句式,在相同的位置断句,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名词/代词标志:句子主语和宾语通常是名词或代词,主语前和宾语后常常要断开。
- 技巧2:通文意,理结构,先通读一遍,大致了解文章讲了什么,再根据意思和结构进行断句,断句后,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通顺、合理。
第三部分:总纲 —— 勤学苦练,厚积薄发
所有技巧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 夯实基础:熟记常见实词、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掌握基本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 精读课本: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经典,是学习的最佳范本,不仅要读懂,还要会背,烂熟于心的篇章会成为你语感的来源。
- 扩大阅读:在课本之外,广泛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传类文章,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史传类文章叙事性强,人物关系清晰,是考试的热门题材。
- 勤于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