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初中诗歌赏析技巧

下面我为你梳理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初中诗歌赏析技巧,分为“三步走”战略“五要素”分析法,并附上实例,希望能帮助你轻松上手。

初中诗歌赏析技巧-图1


第一步:读懂诗歌(基础篇)—— “三步走”战略

在赏析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诗歌“读懂”,这是所有赏析的基础。

第一步:看标题,抓“题眼”

是诗歌的眼睛,往往能揭示诗歌的核心内容、题材、情感或写作背景。

  • 看题材直接告诉你这是什么类型的诗。
    •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诗,主题是送别友人。
    • 《春望》—— 即景抒情诗,看到春天的景象,抒发情感。
    • 《游山西村》—— 纪游诗,记录游览山西村的所见所感。
  • 抓情感中的关键词往往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基调。
    • 《天净沙·秋思》——“秋思”二字点明了全诗的情感核心是“秋天的愁思”。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字是线索,后面紧跟着“喜欲狂”,点明了欣喜若狂的情感。

第二步:看作者,知“人世”

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和主要风格,就像拿到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 时代背景:作者生活在什么样的朝代?是盛世还是乱世?
    •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诗风沉郁顿挫,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苦难,读到杜甫的诗,要想到他的忧国忧民。
    • 李白:生活在盛唐,诗风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读到李白的诗,要想到他的洒脱不羁。
  • 个人经历:作者写这首诗时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
    • 李白写《行路难》时,正仕途不顺,被“赐金放还”,所以诗中充满了苦闷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
    • 苏轼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正处于被贬黄州的逆境中,所以诗中表现出一种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第三步:看注释,解“疑难”

诗歌的注释非常重要,它为你扫清了阅读障碍。

  • 解释词语:解释了不常见的生僻字、古今异义词或典故。
    • 注释会告诉你“折柳”在古代有“留别”的含义。
    • 注释会告诉你“安史之乱”是什么,帮助你理解《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背景。
  • 提供背景:有时会直接提供诗歌的创作背景,让你能更快地进入情境。

小结:通过“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这三步,你对诗歌就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为深入赏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品析诗歌(核心篇)—— “五要素”分析法

读懂了诗歌之后,我们就要从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两个方面进行品析,我们可以抓住以下五个核心要素:

意象:诗中的“画面”与“符号”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简单说,就是作者借来表达情感的“道具”。

  • 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 月亮:思乡、思人、团圆(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柳树:送别、留恋(“柳”谐音“留”,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梧桐:凄凉、悲伤(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杜鹃/子规:哀怨、思归(传说为古蜀国国王杜宇魂化,叫声凄切,有“不如归去”之意)。
    • 浮云:漂泊、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赏析方法: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它通常代表什么情感,再结合全诗看作者如何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特定情感。

语言:诗中的“炼字”与“风格”

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一个字、一个词都可能包含丰富的意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

  • 赏析方法
    • 找动词/形容词:看哪个词用得最传神、最精妙。
      •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 赏析:“绿”字是全诗的“诗眼”,它不仅写出了春风吹过、江南变绿的景象,更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将无形的春风写得有形有色,动态十足,如果换成“到”、“过”、“满”,效果就差远了。
    • 辨析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手法的运用,能让诗歌更生动形象。
      •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赏析: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三千尺”极言瀑布之高,是夸张;“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瀑布比作银河,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诗中的“灵魂”与“主旨”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赏析诗歌,最终要落到理解作者的情感上。

  • 赏析方法
    • 抓关键词: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如“喜”、“愁”、“恨”、“思”、“忧”等。
    • 联系背景: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分析情感产生的原因。
    • 由景入情:通过分析诗歌描绘的景物(意象),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这叫“一切景语皆情语”。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赏析:全诗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一系列萧瑟、凄凉的意象,最后点出“断肠人在天涯”,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悲凉与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构:诗中的“骨架”与“思路”

诗歌的结构也很有讲究,了解结构有助于我们理清作者的思路。

  • 常见结构
    • 先景后情:先写景,后抒情,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结构。
      • :杜甫《春望》,前四句写景(国破、山河、草木、花鸟),后四句抒情(烽火、家书、白头、搔头)。
    • 缘情写景:因情选景,景物都染上了作者的情感色彩。
      • :同样是写花,杜甫在《春望》中看到的是“感时花溅泪”,花也在流泪;而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看到的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充满了喜悦。
    • 层层递进:情感或思绪一步步深入。
      • :李白的《行路难》,从“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到“欲渡黄河冰塞川”的彷徨,再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情感一波三折,最终走向高昂。

手法:诗中的“技巧”与“匠心”

除了修辞,诗歌还有其他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

  • 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作对比,突出主题。
    •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的“破败”与山河的“依旧”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战乱带来的巨大破坏和诗人沉痛的心情。
  • 用典: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诗句,使诗歌内容更丰富,含蓄典雅。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闻笛思故人和王质观棋烂柯两个典故,抒发了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
  • 虚实结合:把眼前的实景(实)和想象的、回忆的景象(虚)结合起来。
    •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