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诗经朗读技巧,2025年如何让千年吟诵更动人?

声:字正腔圆,奠定基础

《诗经》是上古汉语的语音,我们今天无法完全复原其发音,但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做到清晰、准确地朗读,这是第一步。

诗经朗读技巧-图1

  1. 字正:

    • 多音字: 注意《诗经》中常见的多音字。
      • “乐” (yuè/lè):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读 yuè,指奏乐使其快乐。“知我者,谓我心忧” 中的“心忧”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也可读 ,但更常见的是读 yuè 的语境。
      • “行” (xíng/háng): “道阻且长” 中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中的“行”指道路,读 háng。“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中的“与子偕行” 读 xíng,指一同前往。
    • 生僻字: 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不要读错。“螽斯羽,诜诜兮” 中的“螽” (zhōng)、“诜” (shēn)。
  2. 腔圆:

    • 吐字清晰: 每个字的声母、韵母都要发饱满,含糊不清是大忌。
    • 语速适中: 《诗经》的节奏感很强,不宜过快,慢慢读,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和情感,想象自己是在吟诵,而不是在念新闻。

情:以情带声,注入灵魂

《诗经》的核心是“情”,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家国之情、劳作之苦,都真挚而热烈,朗读时,必须先理解情感,再用声音去传递。

  1. 理解诗歌情感基调:

    • 《国风》——民歌之淳朴: 情感直接、热烈、生活化。

      • 爱情(如《关雎》): 温柔、向往、喜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要读得含蓄而深情。“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可以读得轻快、活泼,仿佛在描绘采摘的场景。
      • 思念(如《卷耳》): 忧愁、绵长。“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要读出那种因思念而心不在焉、采了半天菜都装不满筐的惆怅。
      • 劳作(如《芣苢》): 节奏感强,充满劳动的欢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可以读得轻快、有节奏感,仿佛能听到采摘的律动。
      • 讽刺(如《伐檀》): 愤懑、讽刺、质问。“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开头的“坎坎”要读出伐木的沉重声响,后面的反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语气要加重,充满不平之气。
    • 《雅》、《颂》——庙堂之庄重: 情感更为宏大、肃穆、典雅。

      • 《大雅·生民》: 叙述后稷诞生,带有神话色彩,应读得庄重、神圣。
      • 《周颂·清庙》: 祭祀文王,场面宏大,应读得缓慢、肃穆、虔诚,每一个字都带着敬畏。
  2. 运用声音技巧:

    • 重音: 强调关键词,突出情感。
      •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淑女”和“好逑”是核心,要重读。
      • 《黍离》:“知我者,谓我心;不知我者,谓我何。” —— “忧”和“求”是情感的核心,要加重语气。
    • 停顿: 停顿是营造节奏和情感的关键。
      •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按照四言诗的“二二”节奏停顿,朗朗上口。
      •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停顿处让画面感更强。
    • 语调:
      • 升调: 表达疑问、期盼,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虽然是陈述句,但可以读出一种遥不可及的探寻感)。
      • 降调: 表达肯定、感叹、沉重,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陈述事实,带着一丝失落)。
      • 平调: 表达客观、庄重,如《大雅》中的部分篇章。

境:营造画面,身临其境

《诗经》是“诗三百”,也是“画三百”,朗读时,要在脑海中构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让自己成为画中人。

  1. 想象场景:

    • 读《蒹葭》,要想象:清晨的河边,芦苇青青,白露成霜,你逆流而上,苦苦追寻着那个在水一方的伊人,你的声音应该是悠远、绵长、略带感伤的。
    • 读《七月》,要想象:一年四季,农人们春耕、秋收、冬藏,辛苦劳作的场景,声音应该是朴实、沉稳,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序的敬畏。
  2. 代入角色:

    读《氓》,你要代入那个被抛弃的妇女的视角,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天真烂漫,到“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的悔恨与决绝,情绪的转折要通过语速、语调和气息的变化来体现。


韵:把握节奏,吟咏成调

《诗经》的韵律是其音乐性的直接体现,虽然我们无法复原古乐,但可以通过现代方式感受其节奏美。

  1. 感受“重章叠句”的魅力:

    • 《诗经》很多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即章节结构相似,只更换少数几个字,这是为了增强音乐性和抒情性。
    • 朗读时,不要觉得重复而敷衍,恰恰相反,每一次的重复都是情感的递进和深化。
    • 芣苢》:
      • 第一遍:“采采芣苢,薄言之。” —— 动作开始,轻快。
      • 第二遍:“采采芣苢,薄言之。” —— 已经有所收获,喜悦感增加。
      • 第三遍:“采采芣苢,薄言之。” —— 动作更具体,节奏感更强。
      • 第四遍:“采采芣苢,薄言之。” —— 动作变化,情绪在积累。
      • 第五、六遍:“采采芣苢,薄言之/之。” —— 动作升级,完成收获,满足感达到顶峰。
    • 朗读时,要把这种从“采”到“襭”的过程感和情绪的递进读出来。
  2. 把握“一唱三叹”的韵味:

    • 很多《国风》的结尾,特别是《雅》、《颂》中,常有“兮”字,如“河水清且涟”(“猗”通“兮”),这个字是语气助词,但它在句中起到了延长音节、抒发情感、营造韵味的作用。
    • 朗读时,“兮”字要拉长,气息要足,仿佛一声悠长的叹息或咏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不是《诗经》,但这种“兮”字的用法和情感是相通的。

实践示例:《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