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2025年文言文比较阅读技巧,如何快速抓考点提分?

掌握比较阅读技巧,需要从“”(思想方法)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入手。

2025年文言文比较阅读技巧,如何快速抓考点提分?-图1


道:核心思想与原则

在开始比较之前,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比较观”。

  1. 整体把握,切忌断章取义

    • 原则:先通读全文,理解每一篇材料的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进行比较的基石,如果对单篇的理解都支离破碎,比较就无从谈起。
    • 做法:给每篇文章用一两句话概括其主旨,明确文章的体裁(史传、议论文、散文等)、作者、朝代和写作背景。
  2. 求同存异,比较的两大维度

    • 原则:比较不是找不同,而是“同中见异,异中见同”,这是比较阅读的灵魂。
    • 求同:寻找材料之间的共同点,主题是否相似(都谈“仁”)、观点是否一致(都主张“节俭”)、人物品质是否相近(都是忠臣)、手法是否相同(都用对比论证)。
    • 存异:分析材料之间的不同点,这是比较的重点和难点,观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论证方法有何差异、人物形象有何区别、情感基调有何变化、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3. 知人论世,深入文本的钥匙

    • 原则: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作者的身份、经历、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时代背景,深刻影响着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 做法:了解作者的生平(如司马迁的遭遇影响《史记》的情感)、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时代特征(如盛唐的开放与晚唐的衰败),这能帮助你理解材料中看似矛盾或特殊之处。
  4. 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

    • 原则:比较要层层深入,从表面的字词句,到深层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 层次
      • 表层:字词句(实词、虚词、句式)、人物、事件、地点、时间。
      • 中层:观点、论证方法、叙事方式、情感态度。
      • 深层:思想内涵、文化价值、写作意图、时代精神。

术:具体步骤与技巧

遵循一个清晰的步骤,可以让你在比较时更有条理,不遗漏要点。

第一步:单篇精读,打好基础

这是所有比较的前提,逐字逐句翻译,扫清字词障碍,标记出关键句和中心句。

  • 任务清单
    1. 疏通文意:准确翻译文章,知道“写了什么”。
    2. 概括主旨: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知道“为什么写”。
    3. 标记要素:圈出人物、事件、观点、情感等关键信息。

第二步:建立联系,寻找“同”

将两篇材料放在一起,寻找它们的共同点。

  • 比较角度(求同)
    1. 主题相同:两篇文章是否都围绕同一个核心话题展开?都讨论“为官之道”或“个人修养”。
    2. 观点一致: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是否相同?都认为“学不可以已”。
    3. 人物相似:传主或主要人物在性格、品德、经历上是否有相似之处?都是廉洁奉公的官员。
    4. 手法相同: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上是否有相似之处?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或对比论证。
    5. 背景相关:是否出自同一本书、同一位作者,或发生在同一历史时期?

第三步:聚焦差异,分析“异”

这是比较阅读的核心和得分关键,深入挖掘材料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 比较角度(存异)

    1. 观点的侧重点不同

      • :同样谈“孝”,A文强调“养亲之身”,B文强调“顺亲之心”,你需要分析这种侧重点差异的原因。
      • 提问:虽然观点相似,但作者各自的落脚点是什么?哪个更根本?
    2. 论证方法的差异

      • :A文用历史事实(例证法)来论证观点,显得厚重;B文用逻辑推理(喻证法、对比法)来论证,显得精辟。
      • 提问:作者为何选择不同的方法?这与他想要达到的效果(说服力、感染力)有何关系?
    3. 人物形象/事件的区别

      • :同样面对一个困境,A人物选择隐忍,B人物选择抗争,你需要分析这两种选择背后的人物性格、价值观和时代背景。
      • 提问:作者塑造不同形象/事件的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对比,还是为了补充?
    4. 情感基调的差异

      • :A文对某个人物是“赞美”的,B文则是“惋惜”或“批判”的。
      • 提问:为何情感不同?是因为作者的立场不同,还是因为人物的经历和结局不同?
    5. 写作目的/文体功能的差异

      • :A文是史书,目的是“记事以明道”,客观记录;B文是散文,目的是“抒情言志”,主观色彩浓厚。
      • 提问:不同的文体(史传、政论、书信、游记等)如何影响了文章的内容和写法?

第四步:整合归纳,形成答案

将比较分析的结果,按照题目要求,组织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案。

  • 答题结构
    1. 亮明观点:用一句话概括你的核心发现。“两篇文章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但其侧重点和论证方式有所不同。”
    2. 分点阐述
      • 先“同”后“异”:先阐述共同点,再阐述不同点,这是最常见的逻辑。
      • 分点对比:将比较的维度(如观点、手法、情感)作为小标题,分别阐述两篇材料在此维度上的异同。
    3. 分析原因:在指出不同点后,要尝试分析“为什么不同”,这是体现思维深度的地方,原因可以从“知人论世”(作者、时代)和“文体特征”两方面入手。
    4. 总结升华:总结这种比较的意义,通过比较,我们对“诚信”的理解更全面了;或者,我们看到古代士大夫在特定问题上的思想演变。

实战演练(举例)

假设有两则材料:

  • 材料A(《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材料B(《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比较分析思路:

  1. 单篇精读

    • A文:孔子认为,修身(孝、悌、信、爱)是根本,有余力才去学习文化知识。主旨:德行为先,学文在后。
    • B文:荀子用比喻说明,学习要靠积累和坚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主旨:学习需要积累和坚持。
  2. 求同

    • 主题相关:两则材料都与“学习”和“个人修养”有关。
    • 观点积极:都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存异(重点)

    • 侧重点不同
      • A文侧重于学习的方向和次序,强调“学什么”和“先学什么”(德行为本,学文为末)。
      • B文侧重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怎么学”(积累、坚持)。
    • 论证方法不同
      • A文是直接说理(语录体),观点鲜明,言简意赅。
      • B文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服力强。
    • 内涵广度不同

      A文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