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2025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今年命题会怎么变?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析每一类,并提供高考真题和答题模板,助你攻克难关。

2025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今年命题会怎么变?-图1


第一部分: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文章写作中最基本的要素,诗歌中主要有五种,其中描写、抒情、议论是高考的重点。

描写

  • 定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
  • 常见技巧与作用
    • 白描
      • 解释:用最简练、质朴的文字,不加修饰地勾勒出对象,寥寥数笔,形神兼备。
      • 作用:语言简洁,传神达意,富有表现力。
      • 举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华丽的辞藻,仅用名词罗列,便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黄昏图。
    • 细节描写
      • 解释:对人物、环境的细微之处进行具体描写。
      • 作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环境描写更真实,情感表达更细腻。
      • 举例:白居易《琵琶行》中“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通过描写弹奏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 动静结合
      • 解释: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起来,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
      • 作用:使画面更生动,富有层次感,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点或营造氛围。
      • 举例: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是静,“流”是动,一静一动,和谐地描绘了山间月夜的清幽之美。
    • 视听嗅触多感官结合
      • 解释: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
      • 作用:全方位、立体地展现景物,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更真切。
      • 举例:杜甫《绝句》中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丽”是视觉,“香”是嗅觉,从不同感官描绘了春日的美好。

抒情

  • 定义: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 常见技巧与作用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解释:直接表达对人物、事物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情感。
      • 作用:情感表达鲜明、强烈、直接,毫无遮掩。
      • 举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发了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悲愤之情。
    • 间接抒情
      •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 解释: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情与景完全交融,景即是情,情即是景。
        • 作用:含蓄蕴藉,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深沉,富有感染力。
        • 举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滚滚东流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无尽的思念和依依惜别之情。
      • 情景交融
        • 解释:与“借景抒情”类似,但更强调“我”融入景物中,物我合一。
        • 作用:意境浑然天成,情感表达极为深刻。
        • 举例: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描绘一个绝对寂静、寒冷的雪世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孤独不屈的情感。
      • 托物言志
        • 解释:通过对特定物品(“物”)的描绘和评价,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志”)。
        • 作用:将抽象的志向寄托于具体的事物,使表达更形象、更含蓄。
        • 举例:于谦《石灰吟》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的“清白”,表达了诗人不畏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志向。
      • 用典抒情
        • 解释:借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前人诗句等来抒情言志。
        • 作用:使诗歌内容更丰富,表达更典雅含蓄,有时能起到以古讽今的作用。
        • 举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大量用典,借孙权、刘裕等人的英雄事迹,抒发自己渴望为国效力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议论

  • 定义: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提出主张。
  • 作用:点明诗歌主旨,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举例: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议论,提出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带有偶然性的观点,发人深省。

第二部分: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语言艺术的精华,能让诗歌语言更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修辞手法 解释 作用 举例
比喻 用本质不同的事物作比,使一事物更形象生动。 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突出特征。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动作或形态。 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鹤能“引”诗情)
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特征加以扩大或缩小。 突出事物的本质,强化作者的情感,引人联想。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表意凝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使语言简练、形象,引发读者联想。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用“折戟”代指赤壁之战)
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突出内容,使语气更有力。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感情更强烈。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虽非问句,但情感上是强烈的反问)
双关 利用词语的多义或同音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含蓄委婉,风趣幽默,表意丰富。 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谐音“情”)

第三部分: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手法,是比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更宏观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方法。

| 表现手法 | 解释 | 作用 | 举例 | | :--- | :--- |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