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阅读侦探:预测与联结》阅读技巧备课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 课题: 成为阅读侦探:预测与联结
- 授课对象: 初中一至二年级学生
- 课时: 1课时(45分钟)
- 课型: 阅读方法指导课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并说出“预测”和“联结”这两种阅读策略的定义。
- 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预测”和“联结”的策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实践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并掌握这两种阅读技巧。
-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阅读习惯。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
- 帮助学生建立文本与自我、文本与世界的联系,使阅读更具深度和温度。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运用“预测”和“联结”的策略。
-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做出有依据的、合理的预测,以及建立有意义的、深层次的联结,而非浅层的、无关联的联想。
教学准备
- 教师: 多媒体课件(PPT)、阅读材料(两篇短文,一篇故事性强,一篇说明文/散文)、板书设计图。
- 学生: 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约5分钟)
-
故事悬念导入:
-
教师在PPT上展示一张图片:一个孩子站在一扇神秘的门前,门缝里透出微弱的光。
-
教师提问: “同学们,看到这张图片,你们有什么感觉?猜猜看,这门后面会是什么?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接下来会怎么做?”
-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大胆猜测。
-
教师引导: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大家之所以能做出这么多精彩的猜测,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积极地‘预测’,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像一位侦探一样,通过‘预测’和‘联结’这两个超能力,让我们的阅读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深刻。”
-
板书课题: 成为阅读侦探:预测与联结
-
第二环节:新知探究,技巧讲解 (约15分钟)
(一)技巧一:预测——让故事成为“互动游戏”
-
定义讲解:
- 教师提问: “刚才我们猜测门后的情景,这个过程在阅读中就叫‘预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预测?”
- 教师总结: 预测就是根据文章的标题、插图、已知情节或作者的写作风格,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人物的发展或文章的结尾进行猜测,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基于文本线索的“有根据的猜想”。
-
方法指导:
- 教师提问: “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进行预测呢?”(引导学生思考)
- 教师总结并展示PPT:
- /封面: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预测会有魔法、石头、波特等元素。
- 读开头/ 开头设置悬念,结尾留下伏笔,都是预测的好时机。
- 抓关键词/关键句: “他的脸色变得苍白,手心冒汗。” → 预测他可能要遇到危险或说谎。
- 感受人物情绪: “她紧锁眉头,一言不发。” → 预测她可能正在生气或思考难题。
-
小试牛刀:
- 教师展示: “小明偷偷地把一张纸条塞给了同桌,老师的目光扫了过来……”
- 学生活动: 请学生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说明自己的预测依据。
- 教师点评: 肯定学生的预测,并强调“依据”的重要性。
(二)技巧二:联结——让阅读充满“情感共鸣”
-
定义讲解:
- 教师提问: “当你读到书中主人公第一次离开家,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参加夏令营的经历?当你读到描写秋天的优美句子,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家乡的秋天?这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联结’。”
- 教师总结: 联结就是将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其他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或听过的新闻联系起来,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冰冷的文字变得有温度。
-
方法指导(展示PPT):
- 自我联结: 这件事/这个感受,我也经历过/感受过。
- 文本联结: 这个情节/这个人物,让我想起另一本书/另一部电影里……
- 世界联结: 这个问题/这个现象,我在新闻/社会上也看到过/听说过。
-
情景模拟:
- 教师展示: “读到这里,我的鼻子一酸,想起了我的奶奶,她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自己却舍不得用。”
- 教师提问: “这位读者用了哪种联结方式?他/她把文本内容和什么联系起来了?”
-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并尝试模仿说出自己的“自我联结”。
第三环节:实战演练,巩固技巧 (约15分钟)
-
分发阅读材料:
- 材料一(故事类): 《窗外的声音》(一篇关于一个孤独老人被邻居家孩子温暖的故事,情节有起伏)。
- 材料二(说明文/散文): 《神奇的蚂蚁》(一篇介绍蚂蚁社会分工和合作精神的短文)。
-
任务布置:
- 任务A(针对材料一): 请同学们一边阅读,一边在你认为适合做预测的地方,用“我预测……,因为……”的句式,在旁边写下你的预测和依据,读完故事后,验证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 任务B(针对材料二): 请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用“这让我想起了……”的句式,写下你的任何一种联结(自我、文本或世界)。
-
学生活动:
- 学生分组阅读,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提示。
- 提示学生:“读到老人每天只是静静地坐着时,你预测他可能需要什么?”“读到蚂蚁合作搬运食物时,你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
分享与交流:
- 小组代表分享: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预测”和“联结”。
- 全班讨论:
- “谁的预测最准确?你的依据是什么?”
- “谁的联结让你最有共鸣?为什么?”
- 教师总结: 肯定学生的努力,强调无论预测对错,联结深浅,只要主动思考,就是一次成功的阅读。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约5分钟)
-
回顾总结:
- 教师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两个阅读超能力?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总结:
- 预测: 让阅读充满期待,帮助我们理解情节结构。
- 联结: 让阅读产生共鸣,帮助我们深化情感体验。
- 教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能时刻带上这两件‘法宝’,成为一个会思考、会感受的阅读侦探,在书的海洋里发现更多宝藏!”
-
布置作业:
- 必做题: 从自己的课外书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片段,运用今天学到的“预测”和“联结”技巧,写一段阅读笔记。
- 选做题: 尝试用这两种策略去阅读一篇新闻或说明文,看看它们是否同样有效。
板书设计
| 成为阅读侦探:预测与联结 |
|---|
| 预测 - 是什么? 有根据的猜想 - 在哪做? 标题、开头、关键词、人物情绪 - 句式: 我预测……,因为…… |
| 联结 - 是什么? 建立联系,产生共鸣 - 怎么联? 自我、文本、世界 - **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