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对仗、炼意,掌握这三者,并辅以恰当的章法,就能创作出合格的律诗。

格律:律诗的“骨架”
格律是律诗的基石,它规定了诗歌的音韵形式,使其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格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平仄
平仄是汉字声调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
- 平声: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
- 仄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入声(古汉语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部分字归入平声,如“一”、“七”、“十”等,但多数归入仄声,如“国”、“白”、“月”等,初学者需借助工具书查询)
律诗的平仄有固定的格式,其核心原则是“交替”与“相对”。
- 交替:在一联(一上句,一下句)之内,平仄要交替出现,避免连续三个平声或三个仄声。
- 相对:上下两句的平仄要基本相反,即“平对仄,仄对平”。
最常用的是“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式(以七言为例):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句) - 对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对仗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结尾联
技巧:
-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在七言句中,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但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严格遵守。
- 避免“孤平”:在一句诗中,除了韵脚,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如果用了仄声,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中间只有一个“平”字,就是孤平。
- 避免“三平调”和“三仄调”:句末不能出现连续三个平声字或三个仄声字。
对仗
对仗是律诗独有的修辞手法,要求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做到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对。
-
词性对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两个”(数量词)对“一行”(数量词)
- “黄鹂”(名词)对“白鹭”(名词)
- “鸣”(动词)对“上”(动词)
- “翠柳”(名词)对“青天”(名词)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结构对仗: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等。
- 风送钟声云外去,月移塔影溪边来
- “风送钟声”(主谓宾)对“月移塔影”(主谓宾)
- “云外去”(补语)对“溪边来”(补语)
- 风送钟声云外去,月移塔影溪边来
-
内容对仗上可以相关(正对),也可以相反(反对),反对往往更具张力。
- 正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空间上的开阔)
- 反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富贵与贫穷的对比)
押韵
律诗的押韵有严格规定:
- 一韵到底:全诗只能用一个韵部,不能中途换韵。
- 平声押韵:通常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 位置固定:偶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但若押韵,则必须与偶句同韵。
- 避免“重韵”与“出韵”:同一韵部内的字不能重复使用(首句韵脚除外),且不能使用不同韵部的字。
章法:律诗的“血肉”
章法是诗歌的结构和谋篇布局,它决定了诗歌的叙事逻辑和情感走向,律诗的章法通常是“起承转合”。
起:开篇点题,奠定基调
“起”是诗歌的开头,要开门见山,或交代背景,或渲染气氛,或点明主旨,为全诗定下基调。
- 写景起:以景物描写开篇,营造意境。
-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开篇即描绘出秋日江边萧瑟凄清的景象。
- 叙事起:直接叙述事件。
- 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直接点明时间、地点、事件。
- 抒情起:直接抒发情感。
-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直接表达孤独之情。
承:承接上文,深化拓展
“承”是对“起”的承接和补充,将开篇的意象或情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为“转”做准备,通常是颔联的内容。
- 技巧:可以承接起句的景物,进行细致描绘;也可以承接起句的情感,进行深入抒发。
- 示例(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承接首句的“风急天高”,进一步描绘出落叶和长江的壮阔景象,将悲秋之感推向更深层次。
转:笔锋一转,别开生面
“转”是律诗的关键,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它需要打破前面的铺陈,从景物、叙事或情感上实现一个转折,使诗歌意境豁然开朗,引人深思,通常是颈联的内容。
- 技巧: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远及近、由昔至今等。
- 示例(接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前两联写景,此联突然由景入情,从“景”的壮阔转到“情”的悲凉,点明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身世之悲,境界全出。
合:收束全篇,升华主旨
“合”是诗歌的结尾,要对全诗进行总结、收束,或发出感慨,或点明主旨,或余味无穷,通常是尾联的内容。
- 技巧:要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避免直白说教。
- 示例(接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总结了自己一生“艰难苦恨”的经历,以及因“潦倒”而戒酒的无奈,将个人悲愁与国家命运、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情感沉郁顿挫,感人至深。
炼字炼句:律诗的“神采”
有了格律和章法,还需要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赋予诗歌生命力。
炼字
即精心挑选最恰当、最生动的字词。
- 动词:动词是诗的“眼睛”,一个生动的动词能让整个画面活起来。
-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写出了春天的生机。
-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写出了花在月光下的娇媚姿态。
- 形容词:要追求新颖,避免陈词滥调。
- 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和“涌”,化静为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