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幼儿评课技巧,幼儿评课技巧和方法

幼儿教育阶段,评课不仅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有效的评课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亮点与不足,优化教学方法,最终提升幼儿的学习体验与发展成果,掌握科学的评课技巧,对于幼儿园管理者、教研员乃至一线教师都至关重要。

幼儿评课技巧,幼儿评课技巧和方法-图1

确立“以幼儿为中心”的评课核心理念

所有评课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幼儿的发展,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首要标准是看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与收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 参与度与情绪状态: 幼儿是否对活动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被动地跟随?情绪是愉悦、专注,还是沉闷、焦虑?一个成功的活动,往往能看到幼儿眼中闪烁的光芒和忘我的投入。
  • 操作与探索机会: 幼儿是否有足够的时间亲手操作材料、自由探索环境?他们的思维是否被激发,能否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寻找答案?评课者应关注幼儿“做中学”、“玩中学”的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知识的直接传授。
  • 个体差异的关注: 教师是否能察觉到不同幼儿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点,并提供分层指导或个性化支持?观察是否有幼儿被边缘化,教师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吸引每一位幼儿参与。
  • 能力的发展: 活动是否促进了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语言表达、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而不仅仅是记住了某个知识点。

构建多维度的评课观察框架

基于“以幼儿为中心”的理念,评课应构建一个涵盖教师、幼儿、环境等多维度的系统化观察框架。

  1. 教学目标维度:

    • 适宜性: 目标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否基于对幼儿前期经验的了解?
    • 全面性: 目标是否涵盖情感、技能、认知等多个领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 可操作性: 目标是否具体、明确,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被观察到和检验?
  2. 活动过程维度:

    • 内容选择: 活动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生活,能引发其学习兴趣?是否具有教育价值和探索空间?
    • 环节设计: 活动环节是否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过渡是否自然流畅?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幼儿充分探索的需求?
    •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师是否灵活运用了游戏化、情景化、探究式等多元教学方法?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否引发幼儿深度思考?
    • 师幼互动: 这是评课的关键,教师是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还是控制者、指令发布者?互动是否平等、尊重、积极有效?教师能否及时捕捉并回应幼儿生成的有价值的信息。
  3. 环境与材料维度:

    • 安全性: 活动环境与材料是否绝对安全、卫生?
    • 支持性: 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是否与活动目标高度契合?材料是否丰富多样、有层次性,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操作需求?环境是否是“第三位老师”,能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
  4. 教师素养维度:

    • 专业能力: 包括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分析能力、活动过程的组织调控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
    • 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体现了先进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如尊重幼儿、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引入数据与案例,增强评课说服力

为了使评课更客观、更具说服力,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观察数据和权威信息,在评价师幼互动质量时,可以记录教师提问的类型和次数。

以下表格根据近期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结合公开的行业报告数据,展示了师幼互动中提问类型的理想分布,可供评课时参考:

提问类型 功能描述 在一节优质活动中建议占比(参考) 数据来源/依据
开放式提问 无固定答案,鼓励幼儿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和组织语言,如“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 40% - 50% 综合多项幼儿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如CLASS)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践指导精神,强调对幼儿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封闭式提问 有明确答案,用于确认事实、回忆信息,如“这是什么颜色?”“故事里有几个小动物?” 20% - 30% 必要的知识巩固和事实确认,但占比不宜过高。
疏导式提问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通过提问引导其思考步骤和方法,如“先试一试这个工具好吗?” 15% - 20% 基于 scaffolding(支架式教学)理论,体现教师的过程性支持。
反思式提问 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如“你是怎么发现这个秘密的?”“刚才我们合作成功,你觉得关键是什么?” 10% - 15% 参考“学习故事”评价法,促进幼儿元认知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数据整合说明:此表比例是基于国际通用的课堂互动评估系统(如CLASS)的核心维度,以及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关注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核心精神,进行的综合提炼,旨在为评价师幼互动质量提供一个量化参考视角。

在评课时,评课者可以选取一个片段进行记录,分析教师各类提问的比例,并结合幼儿的实际反应来判断提问的有效性,如果发现封闭式提问过多,就可以据此提出“建议增加开放式和反思式提问,以更好地激发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建议。

掌握有效的评课沟通艺术

评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和发展,反馈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

  • 基于证据,描述而非评判: 避免使用“你这节课控制欲太强”这类评判性语言,取而代之的是描述你看到的现象:“我观察到在探索环节,您打断了三位正在尝试用不同方法搭建积木的幼儿,并直接演示了‘正确’的方法。” 然后可以询问:“您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这样为对话留下了空间。
  • 先肯定优点,再探讨改进空间: 真诚地发现并指出活动中的亮点,让教师感受到被认可,以探讨、建议的口吻提出可以优化的地方,如“您在故事讲述时的语气和表情非常生动,孩子们都被深深吸引了,如果在提问环节,我们能再多给孩子们几秒钟思考时间,或许会听到更多有趣的答案。”
  • 聚焦行为,而非评价人格: 始终围绕具体的教学行为和其产生的效果进行讨论,而不是对教师个人能力下结论。
  • 赋予教师话语权,共同研讨: 评课应是双向的交流,给予教师解释其设计意图、反思教学过程的机会,共同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商讨改进策略,这能使评课从“评判”走向“专业对话”。

幼儿评课是一项需要用心打磨的专业技能,它要求我们怀着一颗敬畏儿童的心,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秉持一种支持发展的态度,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我们能够使评课成为推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强大引擎,最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高质量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