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物(也叫状物)是写作中的基本功,无论是写一篇完整的状物散文,还是在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都离不开这些技巧,写物不仅仅是“把东西写出来”,更是要“写出神韵”,让读者通过你的文字,感受到事物的生命力、独特的美,以及它背后承载的情感或思想。

下面我将从核心心法、具体技巧、结构方法和实战案例四个方面,为你系统地梳理写物的技巧方法。
核心心法:万物有灵,注入情感
这是写物的最高境界,在动笔之前,请先调整心态:
- 观察是基础,但不止于观察:不要只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心去感受,你看到的不仅是物体的形状、颜色,更是它的“性格”和“故事”。
- 情感是灵魂:任何写物都离不开“我”的情感,你喜欢它?讨厌它?敬佩它?还是从它身上感悟到了什么?你的情感是文章的“文眼”,决定了文章的基调和深度。
- 想象是翅膀:大胆地联想和想象,把事物比作人、比作其他事物,或者赋予它人的思想、动作和语言,这样,死物就活了。
具体技巧方法:让文字“活”起来
抓住特征,突出“这一个”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写物要写出独特性,避免千篇一律。
- 外形特征:形状、大小、颜色、质感(粗糙/光滑)、构造(复杂/简单)。
- 内在特征:气味、声音、味道、动态(如何生长、如何运动)。
- 神韵特征:给人的感觉(坚韧、优雅、孤傲、活泼等)。
示例:
- 普通写法:这是一棵松树。
- 特征写法:这棵松树,树干如铁铸般黝黑粗糙,饱经风霜的裂痕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却又透着一股不屈的硬朗,它的枝叶并非繁茂,而是倔强地向上伸展,针叶如利剑,直指苍穹。
运用感官,构建“立体感”
调动读者的所有感官,让他们身临其境。
- 视觉:颜色、光影、形态、构图。
- 听觉:风吹过的声音、雨打在叶上的声音、它自己的声音(如溪流声)。
- 嗅觉:花香、泥土的芬芳、雨后青草的气息。
- 味觉:果实的酸甜、茶叶的苦涩。
- 触觉:阳光的温暖、雨水的冰凉、花瓣的柔软、岩石的坚硬。
示例:
- 感官写法:走近这片竹林,脚下是松软的、带着露水的落叶,发出“沙沙”的轻响,空气中弥漫着竹叶特有的清冽香气,深吸一口,沁人心脾,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温暖地照在脸上。
善用修辞,赋予“生命力”
这是让文字变得生动形象的关键。
- 比喻:让事物更具体、更形象。
- 明喻(像、好像、仿佛、犹如):柳条像少女的秀发。
- 暗喻(是、成了):夕阳是天空点燃的篝火。
- 拟人:让事物具有人的情感和动作,这是写物最常用的技巧。
示例:小溪唱着欢快的歌,一路奔跑,奔向远方,荷花在风中亭亭玉立,仿佛一位等待归人的少女。
- 排比:增强语势,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事物。
示例:我爱梅花,爱它的傲骨迎霜,爱它的暗香浮动,更爱它在严寒中带给人们的希望。
-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示例:这棵古树,枝繁叶茂,仿佛一把撑开的巨伞,能为半个村子遮风挡雨。
动静结合,展现“动态美”
只写静态,文章会显得呆板;只写动态,又可能失于轻浮,最好的是动静相宜。
- 以静衬动:用环境的安静来突出事物的动态。
示例:整个山谷一片寂静,只有那山鹰,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长空,发出一声尖锐的鸣叫。
- 以动衬静:用其他事物的动态来反衬主体的宁静。
示例:湖面水平如镜,只有几片落叶,悠悠地打着旋儿,飘向远方。
- 化静为动:把静态的事物写出动态感。
示例:远处的群山,像沉睡的巨人,静静地矗立在天边。(赋予“矗立”以“沉睡”的动态感)
融入情感,做到“情景交融”
这是写物的升华,物是客观的,情是主观的,二者结合才能打动人心。
- 借景抒情: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赞美或感慨。
示例:看到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和对生命的赞叹。
- 寓情于景:把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景物描写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是更高阶的技巧。
示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湿了窗台,也打湿了我的心情。(用“雨”的凄冷来烘托“心情”的失落)
结构方法:让文章“有章法”
总分总结构(最常用)
- 总:开篇点题,直接说明你要写什么,并给出总体的印象或评价。
- 分:中间部分,从不同角度(外形、功能、生长过程等)进行细致描写,可以按照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早中晚)或逻辑顺序进行。
- 总: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或抒发情感、感悟道理。
时间顺序
特别适合写有生长变化过程的事物,如植物、动物。
- 示例:写向日葵 -> 春天播种 -> 夏天发芽、长叶 -> 盛夏开出灿烂的花朵 -> 秋天结出饱满的果实。
空间顺序
适合写建筑物、园林、某个具体场景。
- 示例:写我的书房 -> 推开门看到书桌 -> 书桌左边是书架 -> 右边是窗户 -> 窗外是几盆绿植。
实战演练:以“老台灯”为例
** 我的老台灯
第一步:确立情感
- 情感基调:感激、温暖、陪伴,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我成长路上的忠实伙伴。
第二步:运用技巧构思
-
开头(总):
运用拟人:“在我的书桌上,静静地伫立着一盏老台灯,它不像新潮的护眼灯那样光鲜亮丽,却像一位沉默而慈祥的老友,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奋笔疾书的夜晚。”
-
中间(分 - 按空间+动态结合):
- 外形描写(特征+感官):灯座是铸铁的,表面已经斑驳,布满了细小的划痕,摸上去有些粗糙,灯杆可以任意弯曲,像一只灵活的臂膀,顶端是乳白色的灯罩,边缘泛着淡淡的黄色,灯罩上有一层薄薄的灰尘,在灯光下,能看到细小的尘埃在飞舞。(视觉、触觉)
- 动态描写(拟人+动静结合):每当我按下开关,它便会“咳嗽”两声(拟人,形容开关声),苏醒”过来,散发出温暖而柔和的光芒,这光芒不像白炽灯那样刺眼,而是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过我的书本和稿纸,在这片光晕里,我仿佛能看到它正静静地注视着我,为我加油鼓劲。(拟人、借景抒情)
- 回忆与联想(融入情感):记得高三那年,我常常学到深夜,每当我感到疲惫、想要放弃时,抬头总能看到它那坚定的光芒,它仿佛在对我说:“别怕,我陪着你。”那光芒,驱散了黑暗,也驱散了我心中的迷茫。
-
总 - 升华主题):
总结感悟:有了更先进的台灯,但我依然最爱这盏老台灯,它或许已经陈旧,甚至有些过时,但它所承载的,是我那段奋斗的青春,是那份无声的陪伴,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