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高中记叙文阅读技巧有哪些实用方法能快速提分?

下面我将为你系统地梳理高中记叙文阅读的技巧,分为“读前准备”、“读中分析”、“读后答题”和“避坑指南”四个部分。

高中记叙文阅读技巧有哪些实用方法能快速提分?-图1


第一部分:读前准备——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拿到一篇文章,不要急着从头读到尾,花1-2分钟快速浏览,建立一个基本框架。

  1. ,猜内容

    • 作用是文章的眼睛,是内容的浓缩,它能给你最直观的线索,暗示文章的主题、人物、情感基调或核心事件。
    • 怎么做:思考这个标题可能写谁?什么事?表达什么情感?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带着这个初步印象去阅读,效率更高。
  2. 看开头结尾,定基调

    • 作用:开头往往点明主旨、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结尾则常常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引人深思,两者是理解文章情感和主旨的“钥匙”。
    • 怎么做:快速阅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抓住中心句或关键句,初步判断文章是“喜是悲”、“是褒是贬”,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 看人物,理关系

    • 作用:记叙文的核心是“人”,快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并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父子、师生、朋友、陌生人等)。
    • 怎么做:圈出人名,并思考他们各自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
  4. 看事件,抓脉络

    • 作用:记叙文以“事”为载体,快速找出文章的核心事件(一件事或几件事)。
    • 怎么做:问自己: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这能帮你快速梳理文章的叙事线索。

第二部分:读中分析——精读细品,深度挖掘

这是阅读的核心环节,带着问题,逐段精读,边读边思考,边做标记。

抓住“六要素”,理清结构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文章的骨架,在阅读时,要明确:

  • (人物)
  • 在何时何地(时间、地点)
  • 做了什么(事件经过)
  • 为什么做/结果如何(起因、结果)

结构分析

  • 线索: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情感变化顺序、事物发展顺序等)找到线索,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脉络。
  • 层次: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大意是什么?常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等结构。

分析“描写”,感受人物

记叙文塑造人物主要靠各种描写,分析描写手法是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的关键。

  1. 人物描写

    • 肖像描写:外貌、神态、衣着,作用:交代身份、地位、处境,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
    • 动作描写:人物的行为举止,作用:展现人物性格、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 语言描写:对话、独白,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故事背景。
    • 心理描写:内心活动、思想斗争,作用: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
    • 细节描写:对人物、景物或场面中某一细微特征进行的具体描绘,作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 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景物、天气、季节等):作用:
      • 渲染气氛: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如:用“阴雨连绵”渲染悲伤气氛)。
      • 烘托人物心情:用景物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如:用“阳光明媚”烘托人物愉悦的心情)。
      •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事件的发生做铺垫(如:暴风雨预示着危机的到来)。
      • 暗示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 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社会风俗、人际关系等,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好的记叙文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品味语言是高阶要求。

  • 关键词语:找出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思考为什么用这个词?换成另一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 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 排比、对偶:增强语言气势,富有节奏感。
    • 夸张、反问、设问:突出强调,引人思考,增强语气。
    • 反复:强调某种情感或观点,一唱三叹。
  • 句式特点: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结合,各有其表达效果,长句表意严密,短句简洁有力,整句形式整齐,散句自由灵活。

提炼“主旨”,升华思想

读完文章,要跳出具体内容,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 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概括事件)
  • 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写作目的)
  • 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或揭示什么道理?(中心思想)
  • 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拓展延伸)

第三部分:读后答题——规范作答,分点清晰

读懂了文章,不代表能拿高分,规范的答题格式至关重要。

  1. 审题是关键

    • 圈出关键词:题目中的“赏析”、“分析”、“作用”、“含义”、“好处”等词,决定了你的答题方向。
    • 看清问什么:是问某句话的含义,还是某个描写的作用?是问人物形象,还是文章主旨?切忌答非所问。
  2. 回归原文,找依据

    • 答案在文中:记叙文的阅读理解题,80%的答案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原文中找到,一定要学会“带着问题回原文定位”,找到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 划出关键句:在原文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句子,用笔划出来,作为你答题的“靶子”。
  3. 分点作答,条理清晰

    • 使用“其次、或“1、2、3”: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 “观点+阐释”模式:对于分析、赏析类题目,最好采用“总-分”结构,先亮明你的观点(一句话概括),再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4. 掌握答题公式(模板)

    • 句子含义题

      表层含义 + 深层含义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它有没有比喻、象征等手法?结合上下文,它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作用题(如:某段/某句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对文章) + 内容上(对人物/主题)

      • 结构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后呼应、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 内容上:交代了……内容,刻画了……形象,表现了……性格,抒发了……情感,揭示了……主旨等。
    • 人物形象分析题

      总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 分述(从文中找具体事例/描写来证明) (先用几个词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然后从文中找出具体的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等)或事件来支撑你的观点。)

    • 赏析题(如:赏析划线句)

      手法 + 内容 + 情感/主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手法?具体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了什么主旨?)

    • 主旨/情感题

      本文记叙了……的故事,赞美/批判/抒发了……的情感,揭示了……的道理/主旨。 (概括内容+点明主旨/情感)


第四部分:避坑指南——常见错误,提前预防

  1. 脱离原文,凭空想象:答案必须根植于原文,不能天马行空。
  2. 答案笼统,不具体:分析问题一定要结合原文中的具体词句,不能只说“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