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则:心中有“尺”,手中有“法”
在开始查账前,必须明确几条基本原则,这是确保工作方向正确、结论可靠的根本。
- 目标导向原则:查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有查账活动都应围绕“发现问题、证实问题、固定证据”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没有明确目标的“漫无目的”式查账,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打草惊蛇。
- 程序合规原则:查账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等党纪法规和法定程序,从立案、审批到调取账目、询问相关人员,每一步都要有据可查、程序合法,确保所获取的证据材料具备法律效力和纪律效力。
- 客观公正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纪法为准绳,查账过程中,要全面、客观地收集证据,既要发现违纪违法问题,也要注意听取被审查对象的陈述和申辩,避免先入为主、主观臆断。
- 内外结合原则:查账不能“就账查账”,必须将“账内”的财务数据与“账外”的业务情况、社会背景、个人情况等相结合,财务数据是“死”的,但背后的人、事、权是“活”的,必须内外印证,才能穿透表象,发现实质性问题。
核心技巧:从“看门道”到“挖根源”
查账技巧可以分为“道”(宏观思路)和“术”(具体方法)两个层面。
(一) “道”的层面:宏观思维与战略眼光
-
抓住“关键人”:
- 单位“一把手”:查账首先要关注“一把手”的权力运行轨迹,其决策、签字、经手的资金往来往往是风险高发区。
- 财务负责人和出纳:他们是资金的实际操作者,要重点审查其个人账户、社会关系,看是否存在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走账”、套取资金等问题。
- 关键岗位人员:如采购员、项目负责人等,看其是否存在收受回扣、利益输送等问题。
-
盯住“关键事”:
- “三重一大”事项: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是权力运行的核心,也是腐败易发点,要重点查决策程序是否合规、资金流向是否正常。
- 异常业务:如长期不结算的往来款、频繁发生的“其他应收/应付款”、大额现金交易、频繁的“费用报销”等,这些都是异常信号。
-
聚焦“关键时”:
- 领导干部任职、离职、退休前后:这个时期是“期权腐败”、“离职后收钱”等问题的易发期,要重点关注其离职前后的资金往来和资产变化。
- 重大节假日、项目开工/竣工等节点:这些时期是“节日腐败”、“项目腐败”的高发期,可结合信访举报进行针对性排查。
(二) “术”的层面:具体方法与技术手段
-
从“异常数据”入手,顺藤摸瓜
- “四比对”法:
- 账账比对:将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记账凭证、原始凭证进行交叉核对,看数据是否一致,有无矛盾。
- 账实比对:将账面资产(如固定资产、库存现金、存货)与实际盘点情况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账实不符、资产流失。
- 账表比对:将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与总账、明细账进行核对,看报表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反映财务状况。
- 账证比对:将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如发票、合同、银行回单)进行核对,看业务是否真实发生,手续是否齐全。
- “奇异数据”分析法:
- 整数:大额整数(如10万、50万)的现金交易或费用报销,往往缺乏合理的商业理由,需高度警惕。
- 规律性:每月、每季度都有相同金额的费用报销,可能是虚构业务、套取资金的“套路”。
- 整数倍:报销金额与某个基数(如工资、餐补)成整数倍关系,可能存在虚报冒领。
- 频繁的“整万整千”:报销中频繁出现“1万”、“5千”、“2千”等整数,可能是为了规避更严格的审批或审计。
- “四比对”法:
-
从“往来科目”突破,深挖“隐性利益”
- “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这是财务科目的“垃圾桶”和“蓄水池”,也是问题高发区。
- 长期挂账:三年以上未清理的往来款,极有可能是被挪用、侵占的资金,或虚列的收入/支出。
- 个人借款:公款借给个人,长期不还,或以“备用金”名义变相占用公款。
- 单位间拆借:与关联方或无业务往来的单位进行资金拆借,可能存在利益输送。
- “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
- 长期预付不结算:大额预付款长期挂账,供货单位不发货或拖延,可能存在挪用公款或与供应商串通套取资金。
- “在建工程”长期不转固:项目早已完工,但工程款一直挂着,可能虚增成本、套取资金,或存在未入账的“小金库”。
- “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这是财务科目的“垃圾桶”和“蓄水池”,也是问题高发区。
-
从“资金流水”追踪,还原资金“真实面目”
- 银行流水是“照妖镜”:调取被审查对象及其亲属、关系密切人员、关联公司负责人的银行账户流水。
- 追踪“闭环”与“断点”:
- 闭环:资金从公户流出,经过多个中间账户(可能是空壳公司、亲友账户),最终又流回公户或进入个人腰包,形成一个完整的资金转移链条。
- 断点:资金从公户转入个人账户后,资金链突然中断(如提现、购买贵金属、转给特定对象),这个“断点”就是问题的关键。
- 关注特殊交易:如T+0(当日进出)、快进快出、夜间的交易、与特定敏感账户(如赌博、诈骗、高风险投资平台)的资金往来。
-
从“费用报销”切入,发现“虚报冒领”
- 看发票:发票是否连号、是否为连号大额发票、发票内容是否与实际业务相符(如“办公用品”开成大额发票)、发票来源是否可疑(如从第三方平台购买)。
- 看附件:报销单后是否有合规的附件,如会议通知、活动方案、采购清单、验收单等,附件是否齐全、真实。
- 看标准:报销标准是否超标,如超标准接待、超范围发放福利。
- 看逻辑:报销事由是否合乎常理,一个偏远乡镇的干部,却频繁报销在五星级酒店的会议费和餐饮费,这显然不合逻辑。
实战要点:将技巧转化为战斗力
-
做好“战前准备”:
- 吃透案情:认真研究信访举报材料,初步掌握被审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业务范围、社会关系,确定查账的重点方向和突破口。
- 制定方案:制定详细的查账工作方案,明确人员分工、时间节点、方法步骤和安全预案。
- 调取资料:依法依规调取被审查单位的财务凭证、账簿、报表、银行流水、合同、会议纪要等全套资料。
-
讲究“查账策略”:
- 先外围,后核心:先从外围的非关键科目、非核心业务入手,摸清规律,建立“数据画像”,再逐步逼近核心问题,避免过早打草惊蛇。
-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从容易发现问题、证据固定的地方查起,取得初步战果,增强信心,再啃硬骨头。
- 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可以表面上查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实则关注另一个核心问题,让被审查对象放松警惕。
-
强化“证据意识”:
- 程序要合法:调取证据必须有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并出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