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医患沟通技巧不足,如何破解当下诊疗信任难题?

您提出的“医患沟通技巧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也是导致医疗纠纷、影响医生职业倦怠感的重要原因。

医患沟通技巧不足-图1

下面我将从问题表现、深层原因、解决方案三个层面,系统地分析和探讨这个问题。


医患沟通不足的主要表现(“症结”所在)

沟通不足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具体表现如下:

医生端(信息传递方)的问题:

  • 信息“瀑布式”倾泻: 医生使用大量专业术语(如“心肌缺血”、“室性早搏”),语速过快,信息量过大,导致患者根本无法消化和吸收。
  • 单向式“告知”而非双向式“沟通”: 医生习惯于下达指令和结论,如“去做个检查”、“拿药吃”,很少询问患者的理解、担忧和想法。
  • 缺乏共情与关怀: 过度关注疾病本身,忽视患者的情绪和心理需求,面对焦虑的患者,只是说“没什么大事”,而没有解释“为什么没什么大事”,也无法安抚其情绪。
  • 非语言沟通的缺失: 面无表情、眼神游离、身体姿态封闭(如双臂交叉),这些肢体语言会给患者带来不被尊重、不被重视的感觉。
  • 时间压力下的“快餐式”沟通: 在门诊量巨大的情况下,医生为了赶时间,常常打断患者陈述,急于做出诊断,导致患者感觉自己的诉求没有被倾听。

患者端(信息接收方)的问题:

  • 信息理解偏差: 由于恐惧、紧张或知识水平有限,患者可能听不懂医生的解释,或者听错、记错关键信息。
  • 记忆限制: 患者在诊室内能记住的信息非常有限,研究显示,患者平均只能记住医生告知内容的40%-60%。
  • 焦虑与恐惧: 对疾病和未知的恐惧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使其无法有效接收和处理信息。
  • 提问不足: 由于害怕被认为是“麻烦医生”或“不相信医生”,患者即使有疑问也选择沉默。
  • 信息过载: 家属陪同多人,各方接收信息不一致,回家后对治疗方案产生误解。

沟通结果(最终体现):

  • 患者满意度低: 感觉被敷衍、不被尊重,对医疗服务体验差。
  • 治疗依从性差: 患者没有完全理解用药方法和复诊重要性,导致擅自停药、减药或错过复诊,影响疗效。
  • 医疗风险增加: 患者对病情、风险和替代方案认识不清,可能导致错误的医疗决策或术后并发症。
  • 医疗纠纷风险增高: 当治疗效果不佳时,由于前期沟通不畅,患者和家属更容易将责任归咎于医生,引发矛盾和冲突。

导致医患沟通不足的深层原因(“病因”分析)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到根源。

  1. 医学教育体系的缺陷:

    • “重技术、轻人文”: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而沟通技巧、心理学、伦理学等“软技能”的培养严重不足。
    • 缺乏系统化培训: 沟通技巧的培训往往是零散的、非正式的,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课程和实践演练。
  2. 医疗体制与环境压力:

    • “以治病为中心”而非“以患者为中心”: 传统的医疗模式更关注疾病的生物学过程,而忽视了患者的整体需求(心理、社会、精神)。
    • 巨大的工作负荷: “医生荒”和“看病难”导致医生人均接诊量巨大,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沟通。
    • 紧张的医患关系大环境: 社会信任度下降、媒体对负面事件的放大报道,使得医生在沟通时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倾向于“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从而更加保守和封闭。
  3. 社会与文化因素:

    • 信息不对称: 医学知识的专业性天然地造成了医患之间的信息鸿沟。
    • 患者权利意识的觉醒: 随着社会进步,患者对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参与决策的权利越来越重视,但医生的沟通模式尚未完全跟上这一变化。

提升医患沟通技巧的解决方案(“良方”)

这是一个需要多方协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一) 对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的建议(宏观层面)

  1. 改革医学教育:

    • 将沟通技巧纳入核心课程: 设立标准化的《医患沟通学》课程,并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
    • 推广标准化病人(SP)教学: 通过模拟真实诊疗场景,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反复练习沟通技巧,并获得即时反馈。
    • 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
  2. 优化医疗流程与环境:

    • 推行“预约诊疗”和“预问诊”: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为医生与患者创造更充裕的沟通时间,通过线上问卷提前收集患者信息,提高沟通效率。
    • 设立“医务社工”或“患者体验官”岗位: 协助处理患者的非医疗需求(如心理疏导、费用咨询、出院随访),分担医生的沟通压力。
    • 营造支持性的沟通环境: 诊室布置温馨,保护患者隐私,为沟通创造良好氛围。

(二) 对医生的建议(微观层面 - 核心技能)

医生可以通过学习和刻意练习,掌握以下关键沟通技巧:

  1. 建立信任关系(第一步):

    • 积极倾听: 身体前倾,眼神接触,点头示意,用“嗯”、“我明白了”等语言鼓励患者说下去。不打断是黄金法则。
    • 共情与确认: 尝试理解并说出患者的感受。“听起来您很担心这个情况”、“这确实很让人焦虑”,确认自己理解正确:“所以您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
  2. 信息传递的技巧(核心环节):

    • 使用“TEACH-BACK”方法(复述教学法): 在解释完重要信息后,请患者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为了确保我说明白了,您能告诉我,回家后这个药您打算怎么吃吗?” 这是检验患者是否理解的最有效方法。
    • “三句话”解释法: 用简单的比喻、类比来解释复杂的医学概念,例如解释“心绞痛”:“就像心脏的肌肉饿得慌,需要更多的血液和氧气,但管道(冠状动脉)堵了,供不上,所以会疼。”
    • 分块信息,书面化: 将复杂的治疗方案拆分成小块(如用药、饮食、复诊),并使用书面材料(宣传册、App、短信)辅助,让患者可以反复查阅。
  3. 共同决策的实践(高级阶段):

    • 提供选择,而非命令: 在有多种治疗方案时,清晰地介绍每种方案的利弊、风险和费用,然后询问患者的偏好和价值观。“针对您的情况,我们有A、B两种方案,A方案效果好一些但副作用也大,B方案更温和但效果慢一些,您更看重哪方面?”
    • 鼓励提问: 主动创造提问机会,“关于您的病情,您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并耐心解答。
  4. 管理情绪与应对冲突:

    • 识别并接纳情绪: 当患者或家属表现出愤怒、悲伤时,首先要接纳并安抚情绪,而不是急于解释或反驳。“我知道您现在很生气,换做是我可能也会这样……”
    • 使用“我”信息: 当感到被指责时,用“我”开头表达感受,避免“你”开头的指责性语言,不说“你太激动了”,而说“我有点担心,这样沟通我们可能无法解决问题。”

(三) 对患者的建议

  • 做好就诊准备: 提前想好要问的问题,可以写下来。
  • 大胆提问: 不怕问题“傻”,就怕不敢问,可以使用“Ask Me 3”方法,确保弄懂三个核心问题:1. 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 我需要做什么?3. 为什么这样做很重要?
  • 带好记录工具: 可以录音(需征得同意)、做笔记,或请家属陪同帮忙记录。
  • 诚实表达: 如实告知生活习惯、用药史、过敏史和真实感受。

医患沟通技巧不足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其核心在于“人”,通过教育改革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医生,通过制度优化创造有利于沟通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医生都将沟通视为与手术刀、处方单同等重要的核心临床技能,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真正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这不仅能够减少医疗纠纷,更能提升医疗质量,最终让医患双方都受益。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