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是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戏曲、民歌等民间演唱艺术,并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原理,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演唱风格,其核心追求是“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下面我们将从口型(咬字吐字)和发声技巧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口型与咬字吐字 (口型)
民族唱法对咬字吐字的要求极高,所谓“三分唱,七分说”,清晰的咬字是传情达意的基础,其核心是“以字带声,字正腔圆”。
核心原则:字头、字腹、字尾
一个完整的汉字发音通常被分为三个部分,民族唱法要求对这三个部分进行精细化的处理。
-
字头 (出字): 指声母的发音部分,要求“喷口有力,部位准确”。
- 方法: 字头要唱得短促、结实、有爆发力,像“喷”出来一样,发音部位(唇、齿、舌、牙、喉)必须准确,不能含糊,唱“宝”字时,字头“b”要双唇有力地闭合,然后迅速弹开。
- 目的: 保证字音的清晰度和起始的力度,为字腹的延长做准备。
-
字腹 (立字): 指韵母的发音部分,是歌唱声音的主体,要求“圆润饱满,声音立住”。
- 方法: 字腹是声音延长的部分,口腔内部要打开,形成“竖立的”空间感(即“打哈欠”的感觉),让声音在口腔内充分共鸣,无论是“开口呼”(如“花”ua)、“齐齿呼”(如“天”ian)、“合口呼”(如“花”ua)还是“撮口呼”(如“雨”ü),字腹都要唱得清晰、稳定、有穿透力。
- 目的: 奠定歌唱的音色基础,让声音饱满、圆润、集中。
-
字尾 (归韵): 指一个字发音的收尾部分,要求“干净利落,归韵到家”。
- 方法: 字尾的处理要轻巧、准确,不能拖泥带水,根据韵母的不同,要准确地归韵到指定的位置。
- 鼻韵尾: 如“安”(an)、“翁”(eng),归韵到“n”或“ng”时,舌尖或舌根要到位,但声音不能堵死,保持气息的通畅。
- 口韵尾: 如“爱”(ai)、“欧”(ou),归韵时要准确地收在“i”或“u”的口型上。
- 目的: 保证字音的完整性,使声音听起来收束得干净、有始有终。
- 方法: 字尾的处理要轻巧、准确,不能拖泥带水,根据韵母的不同,要准确地归韵到指定的位置。
口型特点
与美声唱法追求的“竖开口、圆嘴唇”的“O”型口型不同,民族唱法的口型更多样化,强调“口型的变化与字音紧密结合”。
-
“提、打、挺、松”四字诀:
- 提: 提笑肌,保持微笑状态,使面部表情积极,声音也显得明亮、有光彩。
- 打: 打开牙关,上下齿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约一指宽),避免“牙关紧锁”导致的声音挤压。
- 挺: 挺软腭,感觉像打哈欠一样,软腭向上抬起,扩大口腔上部空间,获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
- 松: 松下巴,下巴放松、自然放下,不前伸、不后缩,舌头平放,舌根放松,避免喉部紧张。
-
口型多样化:
演唱不同韵母的字时,口型会自然变化,唱“a”时口型较大,唱“i”时口型扁平,唱“u”时口型收敛,这种变化是为了保证字音的准确性,是民族唱法“字正”的直接体现。
发声技巧
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强调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的润腔手法,使声音既有力量和穿透力,又富有韵味和表现力。
呼吸基础: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这是所有科学唱法的基础,民族唱法也不例外。
- 要求: 深、长、稳、匀,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腹部(丹田)向外扩张,感觉气息沉入丹田,呼气时,依靠横膈膜和腹肌的对抗力量,平稳、持久地送出气息。
- 目的: 提供稳定、充足的动力支持,保证长乐句的演唱和高音的稳定。
声音位置:高位安放,头腔共鸣
民族唱法追求“高位置”的声音,即声音的焦点集中在头腔,听起来明亮、靠前、集中。
- 方法: 想象声音从眉心或头顶发出,感觉像“闻花”一样,将气息和声音的焦点提起,这种高位置的声音与胸腔的共鸣相结合,形成“头腔共鸣为主,口腔共鸣为基础,胸腔共鸣为底色”的混合共鸣。
- 效果: 声音不“虚”、不“散”,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金属芯,能在不借助麦克风的情况下让声音传遍整个剧场。
声音色彩:甜、亮、水、脆
这是对民族唱法音色特点的经典概括。
- 甜: 音色甜美、温暖,富有亲和力。
- 亮: 声音明亮、光彩,有金属光泽。
- 水: 声音如流水般顺畅、灵活、不费力。
- 脆: 声音集中、有颗粒感,尤其在中声区,听起来清脆、有弹性。
润腔技巧 (润色)
这是民族唱法的灵魂,也是其区别于美声唱法最显著的特征,润腔是在基本旋律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装饰性技巧来美化声音、表达情感。
- 常用润腔手法:
- 倚音: 在主要音符前或后加上一个或几个短小的音符,起到装饰作用。
- 滑音: 音高平滑地从一个音过渡到另一个音,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是民歌中表现地方特色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 颤音 (Vibrato): 声音有规律地波动,幅度比美声唱法通常要小而快,显得轻盈、灵动。
- 擞音 (Shake/Trill): 两个相邻音的快速交替,增添华丽和活泼的色彩。
- 抖音/抖音: 一种快速的、幅度较大的波动,常用于表现激动的情绪。
- 哭腔: 模仿哭泣的声音,用于表现悲伤、痛苦的情感。
- 笑腔: 模仿笑声,用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
情感表达:声情并茂
技巧是手段,情感是目的,民族唱法非常强调演唱者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投入。
- 要求: 演唱者首先要深刻理解歌词的内涵和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将这种情感通过声音、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完全展现出来。
- 体现: 声音的强弱、快慢、虚实、明暗等变化,都应服务于情感的表达,喜悦时声音明亮跳跃,悲伤时声音低沉委婉。
| 特点 | 核心要求 | 具体方法/表现 |
|---|---|---|
| 口型 (咬字吐字) | 字正腔圆 | 字头: 喷口有力,短促准确 字腹: 圆润饱满,声音立住 字尾: 干净利落,归韵到家 口型: 提打挺松,随字而变 |
| 发声技巧 | 科学性与民族性结合 | 呼吸: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位置: 高位安放,头腔共鸣 音色: 甜、亮、水、脆 灵魂: 润腔 (倚音、滑音、颤音等) 目标: 声情并茂 |
民族唱法的口型和技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以清晰的咬字为根基,以科学的呼吸和共鸣为骨架,以丰富的润腔为血肉,最终达到真挚的情感表达,学习民族唱法,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对中西方声乐理论的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