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是分值最高、综合性最强的题目,它不仅考察学生的语言积累,更考验其思想深度与表达技巧,一篇出色的考场作文,往往能凭借精准的立意、清晰的逻辑和富有文采的表达脱颖而出,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类表达技巧,是提升作文档次、赢得阅卷老师青睐的关键。

立意与结构:文章的骨架与灵魂
文章的灵魂在于立意,骨架在于结构,在动笔之前,必须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设计好支撑这个思想的逻辑框架。
精准立意:于材料中挖掘深度 立意决定了文章的高度,面对作文材料,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应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以2023年全国甲卷“人·技术·时间”为例,多数考生会讨论技术如何帮我们节约或掌控时间,但更深层的立意可以探讨:在技术赋予我们极高效率的同时,是否也异化了我们对时间“质感”的体验?那种用于发呆、漫步、深度思考的“冗余”时间,恰恰是创造力的源泉,这种立意立刻显示出思维的深度与独特性。
清晰结构:让逻辑一目了然 清晰的结构是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理解你思路的路线图,除了经典的总分总结构,以下两种进阶结构在高考中尤为出彩:
- 并列式结构: 围绕中心论点,从几个平行的方面展开论述,论述“青年担当”,可以从“担当需要理想信念”“担当需要过硬本领”“担当需要实干精神”三个并列层面展开,使文章条理清晰,内容饱满。
- 递进式结构: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层层深入,这种结构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先界定“内卷”的本质是低水平复杂消耗,再分析其对社会与个人创造力的危害,最后提出青年应如何打破内卷、追求真正的价值创造。
论证与素材:文章的血肉与支撑
有了坚实的骨架,还需要丰满的血肉,这就是论证过程和事实素材,有力的论证和新鲜、贴切的素材是说服阅卷老师的关键。
多元论证方法 避免单一地堆砌事例,要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 例证法: 选用典型事例,叙述简洁,重在分析,将事例与论点紧密勾连。
- 引证法: 恰当引用名言警句,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
- 对比论证: 将正反事例或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凸显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 比喻论证: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释抽象的道理,使文章说理更通俗易懂。
素材的选用:贵在“新”与“准” 在人人熟知屈原、苏轼的考场上,运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鲜素材能立刻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这要求考生对时事热点、科技前沿、文化现象保持关注,以下是根据近期权威媒体报道整理的部分热点事件,它们都是极佳的作文素材:
| 事件/人物 | 核心关键词 | 适用话题举例 | 数据/权威来源 |
|---|---|---|---|
| 华为Mate 60系列突破 | 科技自立、创新突破、韧性 | 自主创新、逆境成长、大国工匠精神 | 据《人民日报》(2023-2024)系列报道,强调其在制裁下持续研发,彰显中国科技企业的韧性。 |
| 贵州“村超”“村BA” | 草根力量、乡土文化、全民体育 | 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纯粹的快乐 | 据新华社(2023-2024)多语种报道,其火爆出圈展现了源自民间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向心力。 |
| OpenAI发布Sora模型 | 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未来想象 | 科技伦理、创造力、拥抱变化 | 综合《央视新闻》、《科技日报》(2024年2月)报道,指出其在带来创作革命的同时,也引发关于真实性与就业的深思。 |
| 袁苏妹(三嫂)等平凡楷模 | 平凡伟大、无私奉献、职业精神 | 价值观、小我与大我、精神丰碑 | 参考《光明日报》等媒体对“感动中国”人物、身边好人的持续宣传,于平凡中见伟大。 |
使用建议: 积累素材时,不要只记名字和事件,更要提炼其精神内核,并思考它能用于论证哪些观点,在文中运用时,切忌冗长叙述,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并将重点放在分析与议论上。
语言与文采:文章的气质与颜值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富有文采的语言能有效提升文章的感染力,让说理更生动,让抒情更真挚。
善用修辞,化平淡为神奇
- 比喻与拟人: 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诚信是沙漠中的一汪清泉”,远比干巴巴的定义更打动人。
- 排比: 增强语势,深化感情,如“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 引用: 巧妙化用古诗文,能瞬间提升文章的文学品位,论述坚守时,可引用“咬定青山不放松”;论述豁达时,可引用“一蓑烟雨任平生”。
锤炼句式,让节奏富于变化 长短句结合,整散句交错,能使语言产生韵律美,在阐述道理时用长句,严谨周密;在抒发感情或强调重点时用短句,明快有力。
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在记叙文中,一个精准的细节描写胜过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与其写“妈妈很爱我”,不如写“昏黄的灯光下,妈妈眯着眼,穿针的手微微颤抖,只为缝补我淘气刮破的校服。”细节让情感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高考作文的赛场,是思想与表达的双重竞技,技巧固然重要,但一切的技巧都必须服务于真情实感的表达和独立深刻的思考,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构建框架、积累素材、打磨语言,让技巧内化为能力,方能在考场上文思泉涌,下笔有神,最终写就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不乏华彩乐章的人生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