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下面我将从“道” (宏观心态)“术” (具体技巧) 两个层面,为你系统梳理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图1


第一部分:道 - 宏观心态与备考策略

在动手做题之前,先建立正确的认知和心态。

  1. “上下文”是王道:文言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不是孤立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句子,千万不要慌张,更不要凭空猜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去推断,上下文是解开一切谜题的钥匙。

  2. “知识”是基础:文言文考查的核心是“积累”,没有一定的实词、虚词、句式知识,技巧就是空中楼阁,平时的积累至关重要。

    • 课内知识是根本:课本里的文言文篇目要学扎实,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都要烂熟于心。
    • 课外拓展是翅膀:适当阅读一些浅易的课外文言文(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选段),培养语感。
  3. “语感”是法宝:多读多背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当你对文言文的句式、节奏、常用词搭配有了“感觉”之后,很多问题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甚至能凭语感判断出选项的正误。


第二部分:术 - 具体题型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通常分为几个固定模块: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信息筛选、文意概括与评价、翻译,下面我们逐一击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是文言文的基础,也是必考题。

答题技巧:

  1. 代入排除法

    • 第一步:将四个选项中的解释分别代入原句,看哪个解释能使句子通顺、合理。
    • 第二步:结合上下文语境,验证哪个解释最符合文意。
    • :解释“乃”字。
      • 原句:“重修岳阳楼”。
      • A. 就(正确),代入:于是重修岳阳楼,通顺。
      • B. 你的,代入:你的重修岳阳楼,不通。
      • C. 竟然,代入:竟然重修岳阳楼,有点怪,但有时也讲得通。
      • D. 是,代入:是重修岳阳楼,不通。
      • 此时再结合上下文,作者接着写重修后的景色,用“承接最合理,故选A。
  2. 语境推断法

    • 根据词性推断:同一个词,在句子中作名词、动词、形容词,意思不同,判断它在句中的词性,有助于推断词义。
    • 根据语法结构推断:分析句子成分,看这个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在主谓结构中作谓语,那它很可能是动词。
    • 根据位置关系推断:注意该词与前后词的搭配关系。“非常”的“非”是否定副词,“怪哉”的“怪”是意动用法。
  3. 知识迁移法

    • 这个词在课内文言文中是否学过?如果学过,优先考虑课内的意思。
    • :解释“素”字。
      • 原句:“善留侯张良”。
      • 联想到课文《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我们知道“素”是“一向、向来”的意思。
  4. 成语保留法

    • 很多成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词义,可以利用熟悉的成语来推断。
    • :解释“兵”字。
      • 原句:“必以全争天下”。
      • 联想到成语“不血刃”、“短相接”,可知“兵”在此处指“兵器”。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是文言文的“胶水”,用法灵活,是难点。

答题技巧:

  1. 代入比较法

    • 第一步:判断两个句子中该虚词的词性和意义是否相同。
    • 第二步:将第一个句子的用法代入第二个句子,或将第二个句子的用法代入第一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合理。
    • :比较“之”的用法。
      • 句子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 句子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句子3:公将鼓之。(“之”是音节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 比较:句子1和句子2的“之”用法相同,都取消句子独立性,句子1和句子3的“之”用法不同。
  2. 固定搭配法

    • 记住一些常见的虚词固定搭配。
      • “以”:以...为(把...当作)、以是(、以故(、何以(用什么)。
      • “而”:表并列(、表承接(、表转折(却)、表修饰(地)。
      • “其”:其...乎(难道...吗?)、何其(多么)。

筛选文中的信息

通常要求选出能(或不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如“廉洁”、“爱民”)的句子。

答题技巧:

  1. 审准题干:圈出关键词,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是“全都”还是“不包含”?
  2. 找准对象:题目问的是谁的行为或品质?不要张冠李戴。
  3. 分析选项
    • 直接表现: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
    • 间接表现:通过他人的评价、环境的烘托、事件的对比来侧面表现的句子。
    • 排除干扰项:有些选项可能是人物做的其他事,或者与题干要求无关的行为,要果断排除。
    • :要求选出表现“清廉”的句子。
      • A. “俸禄虽薄,然分给族中贫者。”(直接表现)
      • B. “百姓闻其来,夹道欢迎。”(表现受爱戴,不一定是清廉)
      • C. “妻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侧面表现,但可能是无能,不一定是清廉)
      • D. “常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表明志向,不一定是清廉)
      • 综合来看,A项最直接。

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答题技巧:

  1. 整体把握:快速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讲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理。
  2. 锁定区间:将每个选项带回原文,找到对应的句子或段落。
  3. 仔细比对
    •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对应:有没有张冠李戴、颠倒顺序?
    • 注意程度、范围、因果关系的对应:有没有夸大其词、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 注意作者观点和人物观点的区别:不要把作者的评价当成人物的评价。
    • 注意“曲解文意”和“无中生有”:选项是否对原文意思进行了歪曲,或者编造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翻译句子

这是分值最高、最能体现综合能力的题目。

答题技巧:

  1. 遵循原则

    •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将每个字都落实到现代汉语上,只有在直译不通顺或无法表达原意时,才进行意译。
    • 字字有着落:翻译时,要做到对原文的每个字(除了虚词“之乎者也”等)都有交代。
    • 句式要调整:将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2. 翻译步骤

    • 第一步:审:看清句子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