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描写环境有哪些实用技巧能让场景更生动?

描写环境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技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哪里”,更是塑造氛围、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强大工具,一个好的环境描写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描写环境有哪些实用技巧能让场景更生动?-图1

下面我将从核心原则、具体技巧、常见误区实例分析四个方面,为你全面拆解描写环境的技巧。


核心原则:为什么而写?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我写这个环境是为了什么? 没有目的的环境描写是空洞的,通常有以下四大目的:

  1. 营造氛围:这是最基本的目的,环境是情绪的放大器,阴森的古宅、热闹的市集、宁静的湖边……不同的环境能瞬间建立起特定的情绪基调。
  2. 烘托人物:环境可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身份或处境,一个整洁到无菌的房间,可能住着一个强迫症患者;一个杂乱但充满生活气息的房间,可能住着一个随性而温暖的人。
  3. 推动情节:环境可以成为情节的一部分,甚至是催化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可以打断一场关键的对话;一场地震可以彻底改变角色的命运。
  4. 暗示主题:环境可以象征某种抽象的概念,如“荒芜”象征希望破灭,“春天”象征新生与希望,“迷宫”象征人生的迷茫。

环境是故事的舞台,但更是故事的参与者。


具体技巧:如何写好?

掌握了核心原则,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方法,这里有一个万能公式:“五感观察 + 动态视角 + 修辞手法 + 情感注入”

调动五感,构建全方位体验

不要只依赖视觉,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五感交织的。

  • 视觉:颜色、形状、光影、大小、远近。
    • 技巧:不要只说“天很黑”,可以说“天空像一块被墨汁浸透的绒布,连一丝月光都吝于洒下”,使用具体的、有质感的词语。
  • 听觉:声音的大小、种类、远近、节奏。
    • 技巧:从“很安静”到“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和远处隐约的犬吠”,用声音反衬寂静,或用嘈杂来表现混乱。
  • 嗅觉:气味是记忆和情绪的强烈触发器。
    • 技巧:老房子的“尘土和木头的混合气味”,雨后的“泥土和青草的芬芳”,医院的“消毒水的刺鼻气味”。
  • 味觉:虽然不常用,但能带来独特的沉浸感。
    • 技巧:描写“空气中弥漫着海风的咸腥味,舔了舔嘴唇,仿佛尝到了一丝苦涩”。
  • 触觉:温度、湿度、质地、重量。
    • 技巧:不要只说“天气冷”,可以说“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钻进衣领,冻得人直打哆嗦”,描写“阳光晒在皮肤上,暖洋洋的,像一只温柔的手”。

动态视角,避免静态罗列

像摄像机一样移动你的镜头,让环境“活”起来。

  • 由远及近 / 由近及远:先勾勒大背景,再聚焦到细节,先写“窗外是灰蒙蒙的城市天际线”,再写“玻璃上凝结的水珠,模糊了对面的高楼”。
  • 从整体到局部 / 从局部到整体:先写一个房间的整体感觉,再描写墙上的画、桌上的书、地毯上的花纹。
  • 移步换景:随着角色的移动,环境描写也随之变化,这能让读者感觉自己在和角色一起探索世界。

善用修辞,赋予环境生命

  • 比喻:将陌生的事物比作熟悉的事物,使其更易理解。

    “远处的山峦像沉睡的巨兽。”

  • 拟人:赋予环境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其更具感染力。
    • “老屋在风中发出‘吱呀’的呻吟,仿佛在诉说着百年孤独。”
    • “夕阳恋恋不舍地沉入地平线。”
  • 通感:将不同感官的感受打通,创造出新奇独特的体验。
    • “她的歌声像蜜糖一样甜,听起来暖洋洋的。”(听觉→味觉/触觉)
    • “那是一个蓝色的声音,清冷而悠远。”(视觉→听觉)

融入情感,实现“景语情语”

这是环境描写的最高境界,让环境成为人物内心的镜子。

  • 以乐景写哀:用美好的景物反衬内心的悲伤,哀情更哀。
    • 例子:角色刚刚失去了亲人,但他走在开满鲜花的公园里,阳光明媚,孩童嬉笑,鸟语花香,这热闹的景象与他内心的死寂形成巨大反差,悲伤感被加倍放大。
  • 以哀景写乐:用凄凉的景物反衬内心的喜悦,喜情更喜。
    • 例子:主角在暴风雨夜的破旧小屋里,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藏,窗外电闪雷鸣,屋内却因为他的发现而熠熠生辉,环境的恶劣与内心的狂喜形成对比,喜悦感更加突出。
  • 移情于景:直接将人物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上。
    • “他感到一阵绝望,眼前的世界也瞬间失去了色彩,一切都变成了灰蒙蒙的。”
    • “她心中充满了喜悦,连路边的野花都在对她微笑。”

常见误区:避免“画蛇添足”

  1. 信息过载:在一段文字里塞入过多细节,让读者抓不住重点,感到疲惫,选择最关键、最能服务于你目的的细节来写。
  2. “说明书式”描写:像写地理报告一样客观地描述,缺乏情感和生命力。“这个房间长5米,宽4米,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扇窗户。”
  3. 脱离人物和情节:为了描写而描写,写出的环境与故事格格不入,显得突兀,环境描写永远要服务于故事。
  4. 滥用陈词滥调:使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月黑风高,杀机四伏”这类被用烂的套话,缺乏新意。

实例分析:对比优劣

【场景:一个角色即将做出重大决定前的房间】

平庸的描写 (只写视觉,静态罗列):

房间很小,有一张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桌上有一盏台灯,灯是关着的,窗帘是蓝色的,拉着。

优秀的描写 (五感+动态+情感注入):

夜深了,房间里只有月光透过未拉严的蓝色窗帘,在地板上投下一条冰冷的银带,空气是静止的,带着一股旧书页和灰尘混合的干燥气味,他坐在书桌前,手边的台灯早已熄灭,黑暗将他包裹,像一件沉重的外套,窗外偶尔传来一声遥远的犬吠,更衬得屋内的死寂,他看着桌上那张摊开的纸,每一个字都像一块冰,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上,这间小小的屋子,此刻仿佛成了世界的尽头,所有的喧嚣和纷扰都被隔绝在外,只剩下他和那个足以改变一生的决定。

分析:

  • 五感:视觉(月光、银带)、听觉(犬吠、死寂)、嗅觉(旧书页、灰尘)、触觉(沉重的外套)。
  • 动态:月光“投下”,犬吠“传来”,将静态的环境激活。
  • 情感注入:月光是“冰冷”的,黑暗像“沉重的外套”,纸上的字像“冰”,直接反映了角色内心的沉重、压抑和孤独。
  • 目的明确:环境完美烘托了角色在重大决定前的紧张、孤独和压抑感。

描写环境是一项需要不断练习的技艺,下次当你需要描写环境时,不妨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 我的目的是什么?(氛围、人物、情节、主题)
  2. 我用了哪些感官?(不止是眼睛看)
  3. 我的镜头在动吗?(有没有视角变化)
  4. 我给环境注入情感了吗?(它是否在“反映”或“影响”角色)
  5. 这些细节是必要的吗?(有没有信息过载)

多读优秀作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多观察生活,积累真实的感官体验,久而久之,你就能写出让读者身临其境、过目不忘的环境描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