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诗词经典诵读技巧

诗词经典诵读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与古人心灵对话的方式,掌握正确的技巧,能让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诗词经典诵读技巧-图1

下面我将从心法、技法、实战三个层面,为您系统地梳理诗词经典诵读的技巧。


第一部分:心法篇 —— “功夫在诗外”

在开口之前,内心的准备和感悟是成功的基石。

  1. 理解是基础,想象是翅膀

    • 解字词,明诗意: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但不止于此,更要理解整首诗的背景、作者的经历、创作时的情感(知人论世),比如读李白的《静夜思》,要理解他“客居他乡”的孤独;读杜甫的《春望》,要体会他“国破家亡”的悲愤。
    • 构画面,入情境:在脑海中构建诗歌描绘的画面,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还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闲适?让自己成为画中人,身临其境,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2. 尊重原作,感受韵律

    • 平仄格律:古典诗词(尤其是近体诗和词)讲究平仄,这是汉语声调的音乐性,诵读时,要大致感知其平仄起伏,这会自然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可以找带拼音的版本,感受平声(阳平、阴平)的舒展和仄声(上声、去声、入声)的短促。
    • 押韵和谐:诗词的韵脚是其音乐性的核心,韵脚的字要读得饱满、清晰,给人余音绕梁之感,这是构成诗歌回环往复美感的关键。
  3.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 情感是核心:诵读不是简单地念字,而是情感的传递,你的喜悦、悲伤、豪迈、思念,都应通过声音传递出来,情感是“内功”,声音是“招式”,内功深厚,招式才能有力量。
    • 情景交融:将自己的情感与诗歌的意境融为一体,读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当有吞吐山河之气;读婉约派(如李清照、柳永),当有含蓄细腻之情。

第二部分:技法篇 —— “声情并茂的秘诀”

这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

  1. 呼吸:气息是声音的根基

    •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吸气时,想象气从丹田(肚脐下三寸)升起,小腹微微鼓起,胸腔自然打开,呼气时,小腹内收,气息均匀、持久地呼出。
    • 作用:稳定的气息能支撑你长句的连贯,也能让你在表达强烈情感时声音洪亮而不失控制。
  2. 发音:吐字清晰,字正腔圆

    • 字头、字腹、字尾:一个字由声母(字头)、韵母(字腹)和韵尾(字尾)构成,光”(guāng),字头是 g,要咬住、弹发;字腹是 u,要拉开、立起;字尾是 ang,要归韵、收住,这样吐字才清晰、饱满。
    • 口腔开合:根据韵母的不同,适当调整口腔的开合度,发 a 等开口音时,口腔要充分打开;发 i u 等闭口音时,口腔要集中,这样声音才有色彩和变化。
  3. 停连:句读的呼吸与情感的节奏

    • 标点停顿:这是最基本的停顿,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处,都需要自然的停顿,给听众思考和感受的时间。
    • 语法停顿:在没有标点的地方,根据语法结构进行短暂停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在“破”和“春”后稍作停顿,能更好地突出对比。
    • 情感停顿:为了强调或渲染气氛而作的停顿,有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恰到好处的停顿,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在“独怆然”后稍作停顿,再充满感情地读出“涕下!”,效果会非常震撼。
  4. 语调:声音的旋律线

    • 高低升降:这是表达情感的核心。
      • 平调:声音平稳,多用于叙述、说明,或表达庄重、严肃、沉思的情感,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升调:声音由低到高,多用于表达疑问、号召、反问或激昂的情感,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结尾的“楼”字可以上扬,表达积极向上的决心)。
      • 降调:声音由高到低,多用于表达肯定、感叹、祈使或悲伤的情感,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尾的“流”字可以下沉,表达无尽的惆怅)。
      • 曲调:声音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用于表达含蓄、讽刺、复杂的情感,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三字可以处理成曲调,表达讽刺和无奈)。
  5. 节奏:诗歌的骨架

    • 把握音步:根据诗歌的节奏(通常是二、三音步)来安排重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在“春”、“眠”、“处”、“闻”等字上可以稍加重音,形成鲜明的节奏感。
    • 快慢结合:根据诗歌内容和情感调整语速,豪放、激昂的部分可以稍快;抒情、沉思、悲伤的部分可以放缓,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要快而有力,“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则要沉稳而坚定。

第三部分:实战篇 —— “从一首诗开始”

我们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进行一次完整的诵读演练。

原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步骤解析:

  1. 理解与想象

    • 背景:李白客居他乡,在一个寂静的夜晚,被月光唤醒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 画面:一个安静的夜晚,一缕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前的地上,诗人起初以为是秋霜,抬头一看,原来是天上的明月,看到明月,便想起了远方的家乡。
  2. 处理技巧

    • 呼吸:用深沉而平稳的胸腹式呼吸,营造静谧的氛围。
    • 停连
      • 第一句后停顿(逗号),营造月光洒下的宁静感。
      •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后稍作停顿,为后面的情感转折做铺垫。
      •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后,停顿时间可以稍长,突出“望”这个动作。
      • 第四句“低头思故乡”是全诗情感的爆发点,与前一句形成鲜明对比,停顿后缓缓读出。
    • 语调与节奏
      • “床前明月光,”:语调平缓、柔和,节奏稍慢。“光”字可以拉长一点,营造空灵感。
      • “疑是地上霜。”:保持平缓,但“霜”字可以带一点点清冷、惊讶的语感。
      • “举头望明月,”:语调开始上扬,节奏加快一点。“举头”和“望”可以读得清晰有力,表现动作的果断。
      • “低头思故乡。”:语调转为深沉、悠长,节奏放慢,气息下沉。“低头”可以读得轻一些,仿佛有千斤重担。“思故乡”三个字要饱含深情,尤其是“乡”字,可以微微拖长,带着一丝哽咽和绵长的思念。

综合示范(感受版):

(深吸一口气,营造宁静氛围)

床前——明月光,(平缓、柔和)

疑是——地上霜。(略带清冷)

(稍作停顿,准备情绪转换)

举头——望明月,(语调上扬,目光随之“望”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