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为你系统梳理现代散文的答题技巧,分为“宏观把握”、“微观分析”、“题型分类”和“答题规范”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宏观把握——读懂文章,抓住“神”
这是所有答题的基础,如果文章没读懂,技巧都是空谈。
标题入手,预测主旨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核心。
- 提问方式有什么作用?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 答题思路:
- 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或线索。
- 点明主旨直接或间接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吸引阅读兴趣。
- 奠定情感基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色彩(如《背影》的温情与伤感)。
- 示例:朱自清的《背影》,标题直接点明文章的核心意象和情感寄托,全文都围绕“父亲的背影”展开,表达了深沉的父爱和对父亲的思念。
梳理线索,把握结构
散文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形散”的串联者。
- 常见线索:
- 时间线索:按时间顺序(早、中、晚,春、夏、秋、冬)。
- 空间线索:地点、场景的转换(移步换景)。
- 事物线索:以某一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
- 情感线索: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 哲理线索:作者对生命、社会的思考过程。
- 方法:在阅读时,圈出表示时间、地点、方位、事物或情感变化的词语,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结构。
圈点勾画,抓“文眼”
“文眼”是散文中最能体现主旨、作者情感或哲理的句子,是文章的“神”之所在。
- 位置:常出现在开头(总领全文)、升华主旨)或中间(承上启下)。
- 特点:通常是议论、抒情性强的句子,或反复出现的句子。
- 方法:阅读时,对那些让你有感触、觉得特别重要或反复出现的句子做上标记,它们很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第二部分:微观分析——品词析句,理解“意”
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要对关键语句进行深入分析。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这是高频考点,尤其指那些结构复杂、含蓄隽永、使用修辞的句子。
- 提问方式: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 答题步骤(三步法):
- 表层义: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说出它写了什么内容。
- 深层义:联系上下文,挖掘句子的引申义、象征义或言外之意,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他想表达什么情感或观点。
- 结合主旨:将句子含义与文章主旨联系起来,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
- 示例: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表层义: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最终归宿。
- 深层义:作者从绝望中走出,接受了命运,将死亡看作是自然、平和的结束,甚至是解脱,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和超然态度。
- 结合主旨:这句话是全文思想的核心,表达了作者从痛苦挣扎到与命运和解、热爱生命的心路历程。
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散文善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更强烈。
- 常见手法及作用:
-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让道理更浅显易懂。
-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态,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 排比:增强语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强调内容,加强感情。
- 夸张:突出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表现力。
-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主旨更深刻。
-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情感,增强节奏感。
- 答题模板:
- 手法判断: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 内容分析:它将……比作……(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 情感/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节奏感/表现力)。
品味关键词语(炼字)
一个精准的词语往往能“画龙点睛”。
- 提问方式:某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 答题思路:
- 解词:解释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本义或引申义)。
- 析效:分析这个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等)。
- 换词:可以换一个近义词进行比较,突出原词的妙处。
- 示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光滑”一词用得好,它不仅写出了石井栏的表面特征,还暗示了作者童年时在井栏上玩耍的次数之多,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充满了亲切感。
第三部分:题型分类——对症下药,精准作答
内容概括题
- 提问方式: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某段的内容。
- 答题技巧:
- 要素法: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 + 结果(记叙文)。
- 对象法:文章写了哪些事物/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写景状物散文)。
- 主旨法:围绕什么中心,通过什么材料,表达了什么情感/观点(议论性/抒情性散文)。
- 注意:语言要简洁,用“本文通过……,记叙了……,表达了……”等句式。
作用分析题
- 提问方式:某段/某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答题思路(三段论):
- 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观点。
- 结构上:
-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奠定基调。
- 中间: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呼应开头、引人深思。
- 主旨上: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深化主题、点明中心)。
- 示例:问某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 内容上:描绘了……的景色,渲染了……的气氛。
- 结构上: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或推动情节发展。
- 主旨上: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人物形象分析题(写人散文)
- 提问方式:文中的XX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 答题思路:
- 总评:先用几个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如:勤劳、善良、朴实、坚韧等)。
- 分述: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或细节描写作为依据。
- 答题模板:我认为XX是一个……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具体行为),从“……”可以看出,他/她……(语言/神态/心理),这充分表现了他/她……的性格特点。
探究与感悟题(开放性试题)
- 提问方式: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答题技巧:
- 立足文本:答案的根基在原文,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 提炼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