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是一门将情感、想法和结构转化为声音的艺术,它既有严谨的规则,也充满了无限的创造空间,掌握作曲技巧,就像是学习一门语言,既要懂语法,也要会表达。

下面我将从核心原则、关键步骤、进阶技巧和实用建议四个方面,为你系统地梳理作曲的技巧。
核心原则:作曲的“语法”和“词汇”
在开始创作之前,理解一些基本概念能让你事半功倍。
旋律
旋律是歌曲的“主角”,是听众最容易记住的部分。
- 构成要素:由一系列不同音高的音符组成,节奏是其骨架。
- 创作技巧:
- 轮廓清晰:好的旋律通常有明确的起伏,有高点(高潮)和低点。
- 重复与变化:重复一小段旋律(乐句)能增强记忆点,而变化则能推动发展,避免单调,A-B-A-C(主歌-副歌-主歌-桥段)就是经典的重复与变化结构。
- 音阶与调性:选择一个音阶(如C大调音阶)作为你的“调色盘”,旋律中的音符大多来自这个音阶,这样听起来会和谐悦耳。
和声
和声是旋律的“背景”和“支撑”,它决定了音乐的情绪色彩(如明亮、忧伤、紧张)。
- 构成要素:由多个音符同时发声构成和弦。
- 创作技巧:
- 和弦进行:和弦的连接方式,最经典、最万能的进行是 I - V - vi - IV (在C大调中就是 C - G - Am - F),这个进行听起来非常稳定、悦耳,流行音乐中随处可见。
- 功能性与色彩:主和弦(I级)提供稳定感,属和弦(V级)制造紧张感并渴望解决到主和弦,副和弦(vi级)则带有柔和、忧伤的色彩,了解这些功能,你就能“导演”听众的情绪。
- 织体:和弦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柱式和弦(饱满有力,适合副歌),也可以是分解和弦(流动柔和,适合主歌)。
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心跳”,它驱动着音乐的脉动。
- 构成要素:音符的时值(长、短)和强弱规律。
- 创作技巧:
- 节拍:确定音乐的快慢(BPM)和强弱规律(如4/4拍的“强-弱-次强-弱”)。
- 节奏型:为你的旋律或伴奏设计一个有特点的节奏动机,摇滚乐常见的“咚-咚-锵-咚-咚-锵”。
- 律动:通过切分音、附点等技巧,打破常规的强弱规律,让音乐更具动感和摇摆感。
结构
结构是音乐的“骨架”,它组织了各个部分,让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常见结构:
- 主歌-副歌:最流行、最经典的结构,主歌负责叙事、铺垫情绪,副歌负责升华主题、制造高潮。
- 引子 - 主歌A - 副歌B - 主歌A' - 副歌B' - 桥段C - 副歌B' - 尾声
- AABA:爵士乐和经典老歌常用,A段呈示主题,B段提供对比,最后A段再现。
- 循环结构:电子音乐常用,一个固定的Loop不断重复,通过细微变化来发展。
关键步骤:从零到一的创作流程
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创作流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调整。
灵感来源与构思
- 从哪里开始?
- 旋律先行:脑子里哼出一段好听的旋律,用手机或乐器录下来。
- 和弦先行:弹奏一个你喜欢的和弦进行(如I-V-vi-IV),感受它营造的氛围,再在上面哼唱旋律。
- 节奏先行:用打击乐器或DAW(数字音频工作站)敲出一个有律动的节奏型,再慢慢加入其他元素。
- 主题先行:想好你要表达的故事或情感(如“失恋后的释然”、“夏日的午后”),以此为出发点寻找合适的音乐元素。
确定核心元素
- 选择调性:C大调(明亮)、G大调(开阔)、A小调(忧伤)等,调性直接决定了音乐的基本情绪。
- 确定速度:慢板、中板、快板,这决定了音乐的能量。
- 确定节拍:4/4拍(最常见)、3/4拍(圆舞曲感)、6/8拍(摇摆感)。
发展旋律与和声
- 创作旋律动机:写出一个4小节或8小节的乐句,确保它有吸引力。
- 为旋律配和声:根据旋律中的音符,找出最适合的和弦,最简单的方法是:为旋律的强拍音符配上和弦,通常这个音符就是和弦的根音。
- 扩展乐句:将你的动机重复、变奏,发展成完整的主歌和副歌,副歌的旋律通常比主歌音更高、节奏更紧,情绪更激昂。
构建节奏与织体
- 为歌曲设计节奏:为主歌和副歌设计不同的节奏型,主歌节奏可以简单一些,副歌则要更有冲击力。
- 安排乐器层次:
- 基础层:贝斯(根音和节奏)、鼓(节奏和律动)。
- 和声层:钢琴、吉他、弦乐(和弦和铺垫)。
- 旋律层:人声、主音吉他、独奏乐器(旋律和焦点)。
- 装饰层:合成器音效、打击乐(增加色彩和细节)。
完善结构与编曲
- 搭建结构:将你创作的段落(主歌、副歌、桥段等)按照逻辑顺序排列起来。
- 动态变化:音乐不是从头到尾一成不变的,主歌可以简单、安静,副歌加入鼓和贝斯变得丰满,桥段可以引入新乐器或转调制造惊喜,最后再回到副歌做最后的升华。
- 细节打磨:添加前奏、间奏、尾奏,为不同段落设计不同的乐器组合,调整音量平衡(混音的初步概念)。
进阶技巧:让你的作品脱颖而出
当你掌握了基础后,可以尝试这些技巧来提升作品的深度和独特性。
- 对位法:让两条或多条独立的旋律线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丰富的音响效果,这是古典音乐的核心技巧,现代编曲中也常用来增加层次感。
- 转调:在歌曲中途改变调性,能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新鲜感,常见的有关系大小调转调(如从C大调转到A小调,色彩变化明显)和共同和弦转调(通过一个共同的和弦平滑过渡)。
- 模进:将一个旋律或和弦动机,在不同的音高上重复,这能有效地发展乐思,并增强音乐的连贯性和推动力。
- 不协和音的使用:适当使用不协和音(如七和弦、九和弦、挂留和弦),可以制造紧张感和悬念,引导听众的情绪。
- 配器法: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和演奏技巧,用合适的乐器来塑造音乐形象,用弦乐表现宽广,用铜管表现辉煌,用电子音效表现未来感。
实用建议与心态
- 多听多分析: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仅要听,还要去分析你喜欢的歌,它的旋律是怎么发展的?和弦进行是怎样的?结构是怎样的?乐器是怎么安排的?把音乐拆开来看,你才能学到精华。
- 勤加练习:作曲和任何技能一样,需要大量的练习,每天花15-30分钟写点什么,哪怕只是一个动机,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 善用工具:
- 乐器:钢琴/键盘是作曲家的利器,能直观地看到音高和和弦。
- DAW(数字音频工作站):如 Logic Pro, Ableton Live, FL Studio, Cubase 等,它们是你的“录音棚”,可以帮你快速记录想法、编曲和混音。
- 乐谱软件:如 Sibelius, Finale,适合需要写正式乐谱的人。
- 不要怕“抄袭”:初学者可以尝试模仿你喜欢的歌曲的结构、和弦进行,然后填上自己的旋律和歌词,这叫“学步”,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关键是最终
